上海人道災難頻出 孫春蘭李強公開卸責習近平

中共官媒堅持為強硬的清零政策辯護,但曾去上海督導防疫的中共副總理孫春蘭,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近日,面對極端清零政策引發的民怨壓力,均開始推卸責任,公開向習近平「卸責」。

4月15號,中共央視報導稱,上海「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中共副總理孫春蘭在接受採訪時說,她們「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從全國調集了近5萬名醫務工作者和核酸檢測的力量」。她還聲稱上海疫情的「傳播指數」在下降。

但實際上,據中共官方資料,4月15號上海新增本土病例23,513例,封城超過兩週疫情仍在高點。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我們堅決貫徹總書記一系列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等等。

這兩位官員的行爲,被外界認為,是體制內外對上海封城引發民怨沸騰的一項不同尋常的動作,兩人公開地把責任推向了習近平。

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一方面是他表示是服從習近平,它更重要的方面是他們要表明,上海尤其前一段時間到現在出現的一些亂象,而且是很難控制的情況,這個責任不在他們本人,是在更高的階層,就在習近平身上。」

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認為,中共的動態清零政策引發民怨,李強和孫春蘭都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想撇清自己。

3月17號,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開會議上,仍然強調要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中共官媒也附和說,面對世紀疫情的跌宕反復,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

陳奎德: 「第一個他(習近平)也沒法推脫這個責任,而且他也相信這個東西已經成了他的政治生命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已經成了他的政治聲譽上的最重要的一個成分了。他乾脆就是一直走到底。」

陳奎德表示,習近平確信他的清零防疫政策政治上是正確的,而且最終他會獲得成功,所以在二十大大之前,他是要擔負這個責任。

時政觀察人士王赫:「習近平他把動態清零當成了他的一大政績,當成他做三連任的一個籌碼,他已經上升到這麼一個高度了。在這一點上啊,黨內必須絕對服從它。就在這個程度上已經有點走火入魔了。」

時政觀察人士王赫認為,習近平堅持搞動態清零,有兩個因素:一是習近平的性格使然;另一個是他被那些所謂的專家所誤導。

上海原本實行相對寬鬆的防疫政策。孫春蘭4月2號到了上海後,上海馬上開始全面封城。極端防疫政策,給上海帶來人道災難,網上已經有人列出了122名受害者,其中包括上海小提琴家陳順平、虹口區衛計委資訊中心主任錢文雄等。

因耽誤就醫,差點失去生命的上海作協副主席陳村發文說:「也不知道是哪個昏官制定了這樣一個喪盡天良,草菅人命的規則。」

不止民間對清零政策提出質疑,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似乎在防疫路線也與習近平有分歧,兩人之間出現公開交鋒。

據報導,中共總理李克強是掛名的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他在4月11號在江西提醒地方官員「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穩住經濟基本盤等」。他所控制的中共國務院日前發布一套新的疫情防控試點標準,決定在上海、廣州等8個一線城市試點鬆綁一些隔離政策。不過,這個消息在13號被財新網發布後,不到一天就被封殺。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疫情防控模式是宣導「與病毒共存」。中共的做法,迫使美國11號從上海總領館撤離了非緊急美國政府雇員和家屬。

陳奎德指出,大家都已意識到中共這個死硬的,堅持動態清點政策會造成大災禍。

菲駐華大使隔離期間過世 日駐上海領館斷糧求救

近日,孫春蘭和李強這樣級別的高層官員高調與「清零」政策割席表現的背後,似乎在暗示,清零政策對疫情完全失敗,同時造成的人道災難遠比官方統計的還要嚴重。官員都盡量躲避責任。近日,有跡象顯示,這種人道災難波及到了外交層面。

菲國外交部19號宣布,菲律賓駐中國大使羅瑪納(Jose Santiago Romana)過世,享壽74歲。但聲明未提及死因。不過馬尼拉公報報導,羅瑪納家屬直言,他在安徽省黃山市隔離期間過世。羅瑪納原本預定在COVID-19隔離期滿後返回北京。

中國外交部則表示,羅瑪納是著名「中國通」,「中方對羅瑪納大使不幸病逝深表哀痛」。

另外,上海封城導致的飢荒已波及到外國駐華使領館。在美國駐上海總領館近日傳出糧荒之後,日本駐上海總領館日前也傳出因斷糧向社區求救。

4月17日,自傳媒「爆角資訊」轉發了來自上海一個社區微信群的聊天截圖。一位居民幫助隔壁的日本總領事館工作人員請求物資援助的對話在網上曝光。

這位居民寫道:「現在隔壁的日本大使館官邸工作人員需要我們社區的物資支援,一共四個人,現在只剩下泡麵了,大家家裡如果有富餘的蔬菜、肉、米等其它食材,願意支援的,我等一下開個接龍,大家報一下名,我晚點統一去拿食材,幫他們放在門衛,街道會送過去。」

網友的呼籲很快得到了響應,長長的接龍清單中,列出了五花八門的食品。

不但有白蘿蔔、紅蘿蔔、捲心菜、黃瓜、土豆、大米等基本食材,還包括葡萄一盒、南瓜一塊、珍藏蝦仁一包、必品閣大醬湯一包、芝士年糕一份、香腸一包和中華硬殼香菸一條等等。鄰居們捐贈的物資並不稀罕,但在封城大背景下,這些物資確實當下的上海市民的救命食品。
有鄰居還詢問,日本總領館需要甚麼鍋具?也有網友調侃:「我提供一頓海鮮能換日本護照嗎?」

網友「陳敏-cs」表示,「繼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斷糧之後,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也斷糧了......日本是出了名的能不麻煩別人,就不添麻煩,看來是真快到彈盡糧絕的地步了。」

上週,美國國務院下令,美國總領館非緊急員工撤離上海。當時日本政府表示,不會跟進美國的撤僑行動,不過,將關注後續情況,全力協助當地日僑。

此前,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職員在私人通訊中透露,館內7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已耗盡新鮮食物,只剩下真空密封的乾糧可以充飢。隨後,美國國務院命令駐上海總領館的非緊急工作人員撤離。

此外,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15日致函上海市政府宗明副市長。信中稱,目前在上海生活居住著約4萬日本僑民,與中國民眾一樣遇到困難。另外還有約1.1萬家日資企業在上海落戶發展,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長期化,停工停產已持續了一個多月,對企業造成嚴重影響,可能將被迫轉移至其它地區。

有評論指,這是日本罕有地向中共公開表達不滿。在外交事務上,中共高層內部有個默認的鐵則:「外交無小事」。同時,在對外關係上,中美關係,中日關係是中共外交的「重中之重」。拉攏日本,離間日美關係是中共的基本操作,同時搞砸日美關係是中共外交的大忌。但是目前的清零政策,同時引發駐華的美、日使領館對中共不滿,很明顯,中南海在疫情問題上,已經亂了方寸。

留學生陷飢餓與恐慌 韓使館致信復旦「求放人」

上海封城後,韓國留學生陷入飢餓與恐慌中,強烈希望回國,但復旦大學不肯放人。韓大使館日前致信復旦,要求批准韓國留學生回國。

自由亞洲電台4月18日報導,目前在上海的韓國留學生有2000多人,其中300多人在校外住宿。住校學生一般吃學校提供的盒飯,但礦泉水、衛生紙等生活必需品匱乏。

一名住校的朴姓學生說:「只剩下三瓶550毫升的水了,真是很省著喝。生活用品嚴重不足,但沒辦法購買。」

據復旦大學學生會調查顯示,居住在校外的170名韓國留學生表示缺少食品。

上海韓國留學生會會長金成俊(音)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每天每天都像戰爭一樣,沒想到封鎖會持續這麼長時間,生活必需品準備嚴重不足。」很多韓國學生精神壓力很大,最讓人崩潰的是不知道甚麼時候解除封鎖。

嚴酷封城之下,許多韓國留學生向韓國領事館求助,強烈希望回國。但從居住地前往機場,必須得到學校或居住地官方的許可。而復旦大學始終不予配合。

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李敏18日告訴自由亞洲,上週已經有飛機接回一半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各學校都有韓國留學生,但復旦大學「不肯放人」,「學生上機要核酸證明,學校不配合」。

為此,韓國駐上海總領事館4月16日已則致函復旦大學,要求校方批准韓國學生回國。韓國承諾將為回國留學生統一提供車輛前往浦東機場。

在上海的韓國留學生陷入困境,在韓國國內引起轟動。學生家長們向青瓦台請願,要求政府出面把學生營救回來。據了解,在韓國政府的努力下,4月15日首批20名韓國留學生已經乘機返回韓國。

上海獲支援物資2500萬噸? 央視牛皮吹破遭嘲諷

上海封城製造的「飢荒」令民怨沸騰,同時還波及到外交層面。面對這樣尷尬的爛攤子,中共黨媒依然吹噓上海「物資充足」。央視宣稱僅江蘇鹽城就支援上海2500萬噸食物。網友紛紛嘲諷2600萬人口的上海,黨媒給每個上海人發了約一頓的物資,「足夠把上海埋起來」,這吹牛的膽量遠遠大於智商。

4月16日,中共央視報導聲稱「多地開通『綠色通道』保障上海物資供應」。

其中宣稱:「據不完全統計,從3月29日以來,鹽城運往上海的『蔬菜包』共計37.1萬份,累計銷往上海的蔬菜、雞蛋、大米等農副產品達2500多萬噸。」

黨媒一貫的造假宣傳雖然早已令民眾厭惡,不過,民眾對這造假新聞中,提到的所謂像「2500多萬噸」明顯不合常理的數字,感到是在侮辱民眾的智商。中國網民憤怒地以各種段子予以調侃。

有網友說,「上海2600萬人,按照央視說法,從3月29日至今,每個人至少獲得近一噸食物,平均每天要吃上百斤,上海人不應該出現餓死的人,應該出現大量暴飲暴食而死的。」

還有網友估算譏諷,「2500萬噸,10萬噸的巨輪需要250艘。每列火車運2500噸,需要10000列火車。請問你們是要把上海埋了嗎?」

在網民嘲諷聲中,央視官網和其它轉載的官媒都刪除了「累計銷往上海的蔬菜、雞蛋、大米等農副產品達2500多萬噸」這句笑柄。但很多陸媒轉載的報導依然能看到原文。

與此同時,微博上相關質疑或調侃的帖文當然免不了被迅速刪除。@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