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砲擊烏西部阻歐美軍援 威脅「有後果」白宮強硬回應

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的市長安德烈薩多維(Andriy Sadovyi)表示,4月18日早晨有5枚導彈襲擊該城,摧毀了一些民用設施。

與烏克蘭其它地區相比,靠近波蘭邊境的利沃夫受到戰爭的影響較小,被認為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難所,也是國際人道主義物資的轉運樞紐。

據國際記者們分享的畫面,18號早晨該城的天際線上升起了濃煙。霍士新聞的記者詹姆斯萊文森(James Levinson)表示,導彈襲擊了利沃夫火車站,目前還未確定傷亡人數,但可聽到空襲警報和救護車的聲音。

市長薩多維在社交傳媒上表示,有5枚導彈襲擊了該市,緊急服務部門正在應對這些爆炸,隨後將公布更多細節。

除了利沃夫,俄軍也對基輔周邊和其它地區進行了空襲,被指是為了報復上週烏克蘭擊沉其黑海旗艦「莫斯科號」。

另一方面,靠近波瀾的利沃夫是烏克蘭難民逃出口,同時也是,西方國家向烏克蘭運送軍援的進口,此前,俄羅斯曾警告說,軍援烏克蘭會有「不可預測的後果」,並向歐美等國發出相關外交照會。外界認為,這次對烏克蘭西部城市的砲擊,俄羅斯試圖對歐美發出牽制信號。

《華盛頓郵報》15號早些時候援引俄羅斯給美國的外交照會報導說:「俄羅斯呼籲美國及其盟友停止不負責任的(將)烏克蘭軍事化,這意味著將對地區和國際安全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4月15日告訴CNN,「沒有甚麼能勸阻」美國政府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如果克里姆林宮恐懼拜登政府「向我們的烏克蘭夥伴提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安全援助……沒錯,就是我們做的」。

奧地利總理透露會普京細節: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俄烏戰爭進行到目前狀況,外界普遍分析認為,俄羅斯已無勝算,這場戰爭如果長期化,將削弱俄羅斯的國力,經濟將一蹶不振,在制裁中淪為一個「大號北朝鮮」,成為一個三流國家,從而淡出世界舞台。不過,手握這場戰爭停止按鈕的普京似乎另有想法。

4月11日,與普京單獨會晤的奧地利總理內哈默(Karl Nehammer)事後透露了他觀察到的普京的真實情況。

近日,內哈默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NBC News)節目「會晤新聞界」(Meet the Press)採訪,他直言,此次會晤並不是一次「友好訪問」,普京的態度是「坦率且強硬」。

內哈默指出,普京有自己的一套「戰爭邏輯」,並認為戰爭對俄羅斯的安全保障是必要的,同時他不信任國際社會,同時普京將頓巴斯地區的「種族滅絕」事件歸咎於烏克蘭人。內哈默直言:「他現在處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我認為他知道烏克蘭當地正在發生的事。」

內哈默提到,他前往布查訪問時看到了戰爭罪的證據,也看到了俄軍的巨大損失,他將訪問烏克蘭的所見所聞直接告訴了普京。而普京似乎充分了解當地局勢。

內哈默還提到一個細節,會談中,談到戰爭的預期時,普京改以德語警告說,這場戰爭需要盡快有結果,不能越拉越長。

內哈默表示,與普京會面後,非常擔心即將到來的頓巴斯戰役會非常慘烈,這場大戰可能會導致許多人喪生。

目前,普京試圖在烏東頓巴斯地區(Donbas)取得一場胜利,以佔領這一地區,作為結束這場戰爭的台階。不過,烏克蘭近日在領土問題上,態度開始變得強硬。

CNN 17日播出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專訪,澤連斯基被問及俄軍轉移戰線至烏東頓巴斯地區(Donbas),準備以「解放頓巴斯」為名與烏軍大戰一場。澤連斯基強調,烏克蘭不會以放棄東部領土作為交換,來結束這場戰爭。他說:「俄羅斯占領頓巴斯,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再次企圖進攻基輔。我不信任俄軍和俄國領導層,這就是為甚麼堅持(領土)立場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這場烏東大戰可能影響烏克蘭的未來。」

民怨沸騰欲解套?傳強令上海20日「社會面清零」

當下,世界有兩場戰爭佔據了世界各大新聞的版面,一場是俄烏戰爭,另一場是中共與COVID-19病毒的戰爭。雖然面對的對手不同,中共與俄羅斯的心情一樣,也試圖盡快令病毒清零,中共近日也急找台階下,給自己解套。

COVID-19病毒來勢兇猛,沒有按照中共清零的宣傳方向走,疫情在上海等地完全失控,中共在上海野蠻封控,製造出一場人道災難,導致天怒人怨,內外承壓。對此,中共再次拋出「掩耳到零」手法,下達軍令,強令上海4月20日完成「社會面清零」。

路透社17日引述兩名知情人士的消息報導,當局下了死命令,要求4月20日實現「不在隔離區以外傳播」的目標,並已向轄下各級官員及學校等組織傳達。

報導披露,中共寶山區委書記陳杰在16日的內部講話中稱,中共國務院工作組、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要求,上海疫情應在17日出現拐點,並應在20日「實現(社會面)清零狀態」。

陳杰稱,這是在該市局勢達到「關鍵時刻」、公眾焦慮和食品供應壓力增加之際發出的命令。

陳杰強調「這是軍事命令,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各級官員必須全力以赴,打好「扭轉疫情趨勢的最後一戰」。

據中共官媒報導,在上海「督戰」的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繼續強調「堅持動態清零絕不動搖」。而孫春蘭已開始宣傳「清零指日可待」。

中央社報導指,「清零」是解封的必要條件,中共當局下令4月20日「社會面清零」,顯示急著想從上海這潭防疫泥淖裡抽身。但是至少已有數十萬人染疫的上海,是否真能在17日算起的3天內達到「社會面清零」,仍然讓外界乃至於上海本地人懷疑。

有評論指,所謂「社會面清零」是指在封鎖隔離的區域外沒有感染病例,這個概念由西安當局首創,當時就被輿論質疑自欺欺人,網友還創造新詞「掩耳到零」予以譏諷。中共的所謂防疫措施往往不考慮實情,只是出於政治需要,然而「病毒並不姓黨,也不跟黨走」,於是,為完成政治目標,中共就按照多年的老套路--不斷造假。

日前,網上傳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內部群組的聊天截圖,疑似顯示當局已開始布置掩蓋疫情,使用「技術手段」達到「感染數字清零」。爆料的當地網民稱,這等於當局內部已變相承認「清零失敗」。

各路消息顯示,上海當局正在加速「社會面清零」,包括加快隔離點病患出院速度,擴大徵用隔離點的範圍,以緩解隔離方艙嚴重不足的狀況。多地民眾抗議在社區設立隔離點。張江鎮納仕國際社區住戶還因為反抗住宅樓被強徵作隔離點,遭到公安暴力鎮壓。

另有消息顯示,上海浦東北蔡鎮聯勤村因陽性病例不斷增加,全村8700餘人16日被全部轉移隔離。

另據官方報導,上海市經信委16日公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分屬中外車企龍頭的一汽及Tesla上海廠,以及部分半導體廠,率先計劃18日起分批復工。這些措施也被視為呼應官方要求「疫情轉折」的意志。

中央社評論稱,只有達成了「社會面清零」,當局才能進一步考慮某種程度的「解封」,以紓緩上海瀕臨爆發的強大民怨。否則,中共要求的所謂「社會穩定」乃至於「政治安全」,特別是下半年的中共二十大,都將受到這股民怨衝擊。

官媒洩漏「清零」真實目的 131上海人冤死次生災難

在中共極端的清零政策之下,因染役而死的病患,目前沒有看到具體報導,但是因這種野蠻防疫造成的人道災害卻層出不窮。有網友在Airtable網站上創建了「上海疫情逝者名單」,截止目前,已經收錄了超過131位死者的信息,並且還在不斷增加中。

此外,4月14日,公眾號「柿油」還發表了一篇名為《上海逝者》的文章,收錄了上海封城以來的部分死亡個案,迅速在中文互聯網傳播,有網民不停地複製該文,但很快被刪除。

由於牆內網上對這類信息的嚴密審查,有網友在twitter創建了「#上海2022封城清零遇難者」的話題標籤。截至16日,該話題下已經收集了35個死亡案例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上海疫情逝者名單」中,統計的信息大多來自死者家人、親友或鄰居在社交傳媒上的帖文。

在近期的名單中,有因腹痛,得不到醫治跳樓自盡的小提琴家陳順平;有延誤救治,死在急診室的經濟學家郎咸平母親等人;有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退休教授愈惠中;中國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的夫人舒群;上海交大電院退休教授,上海書協會員,書法家吳中南;法華鎮路某樓一位曾經是交大出版社翻譯的獨居老人。

還有之前廣泛報導的,因封控聯繫救治未果病逝的網信證券副總裁韋桂國;還有不堪清零壓力而在辦公室自殺的上海虹口衛建委官員錢文雄等。

上述上榜名單屬於社會的知名人士,不少是中共體制內的紅人,名單當中,無名的百姓被餓死、病患得不到正常醫治而死的件件令人不寒而栗。

一名患有憂鬱症,因斷藥病情加重未能及時送醫跳樓的女子。

另一名二十多歲的女子因為疫情沒有及時就診,心臟不舒服送醫院隔天去世。

此外,在武警總院封控至14日,已經有4位透析病患因為設備不夠而去世,還有大量無法按時按量透析的病患也在危及之中。

Covid-19疫情爆發已兩年多,一些西方國家選擇「與病毒共存」,防疫管制漸解除,民眾逐漸回歸正常生活。中共逆勢而動,在國內激烈反對「與病毒共存」,實施嚴厲「動態清零」政策,人們不禁要問,中共這樣做的目的是到底甚麼?近日,中共官方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

中共官媒《深圳特區報》在3月20日曾刊文稱,堅持「動態清零」還是選擇「與病毒共存」,實際是關乎中共與西方國家的「制度之爭、國力之爭、治理能力之爭,甚至是文明之爭」。

另一中共官媒「中國網」也在4月6日稱,清零是一場決定中共命運的大決戰。

評論人士朝捷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在玩政治。說更具體點,中共想通過實現『清零』來證明自己的『英明、偉大』。為此不惜代價。」

評論人士黎宜明對大紀元說,在中共宣傳系統的話語中,清零運動是為了「人民」,但實際受苦的是人民。「中共說的『為人民服務』並不包括人民,他們只為權貴階層服務,人民只是中共用來犧牲的代價。」@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