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生苦難,始自母胎」來形容自己的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在【錫我的心靈空間】第十集節目中,與觀眾分享他對人生的一些感悟:樂於助人是人生信念;在死亡來臨之前,應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右)與《大紀元記》者陳榮泰,在《錫我的心靈空間》暢談如何面對困境。(影片截圖)
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右)與《大紀元記》者陳榮泰,在《錫我的心靈空間》暢談如何面對困境。(影片截圖)

不說傷人的話

節目一開頭,查錫我先生接著上一期的話題,談到了人有選擇的自由,也要有承擔作出選擇後帶來的後果的勇氣。不過他建議當情緒衝動的時候,最好不要貿然作抉擇,可以等心情平復下來,經過理智的分析之後,再做選擇。由此他想到,如果情緒波動,或者心情憂慮,特別是與他人意見不合,甚至是發生爭吵的時候,更要注意不說傷人的話語,也不要隨便作出「離婚」這種決定。

他舉例說,「大家在吵架的時候,經常是『你、 你、你』、『你如何、你如何』,不停地指責對方。對方一聽馬上就會自衛,你用東西刺我,我當然要擋住。你用了所有能傷害我的話來罵我,我又用盡所有能傷害你的話回擊你。這些話就好像插向別人的心,刺向對方的要害一樣。結果就會令大家的關係破裂,甚至很難修復。」

查先生說,他建議大家要學會不說傷害別人的話,改變一下溝通模式, 除了用指責,我們要學習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你只需要說:我聽到你說這句話心很不舒服,我覺得很難過,很傷心,像被一把刀插進心臟去一樣。我不明白你為甚麼這樣說,你能否可以講詳細一些……」也許對方聽了以後,就會發覺自己剛才講的話太離譜了,可能會修改自己的態度。

查先生與觀眾分享一位親戚的真實故事。

這位親戚住在美國,他們的兒子滿16歲那年,太太向丈夫說,兒子提出要學車。丈夫一聽就生氣:「你有沒有搞錯?如果兒子出事你是否會負責呀, 如果撞死了兒子是不是你負責呀?」

太太聽了之後,也很不開心,回擊說:「這是美國呀!十六歲就可以開車了,可以學車、考駕照。你有甚麼權利不讓他學車、考駕照。」接著倆人大吵了一架。

吵架後,這位太太打電話給查先生,抱怨她的丈夫有多麼不合理。

而查先生說,「我們聽別人說話,不能只聽他說的那些表面的話,更要聽出這些話背後的含意是甚麼? 這個才是重要的!有時表面講的話不是表面的那個意思,而是背後比較深層的意思。而我的感覺就是你的丈夫很擔心兒子有事,他是在表達對兒子的關心。他表面講要你負責, 其實他是想告訴你,他很擔心兒子出事, 他很疼愛兒子。如果你能夠明白這句話背後的含意,你就告訴他:我和你一樣也很擔心,我們有甚麼辦法能夠幫兒子呢?」你的丈夫聽了你的話以後,態度會改變,「可能就說,不如我們有空教教他,或者叫他在家附近嘗試一下……」

「大家一起去面對同一個問題,賦權(enpower )給他,拉他一起面對問題,不但可以避免一場沒有必要的爭吵, 更加可以增進大家的感情。夫妻一起去幫兒子改善駕駛技術,讓兒子可以安全地開車。你把媽媽疼愛兒子的心表達出來。你的丈夫就會知道自己剛才的語氣不好,自己理虧。」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學會聆聽(active listening),要聽懂對方話語後面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溝通。因為人生活在社會裏面,不是孤獨一人,大家在一起就需要交流,需要interaction,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表達我們的想法、如何去理解明白別人的想法。而聆聽是第一步。先聆聽,想一想他說的話背後含義是甚麼?然後你才說出你的感覺。」

查先生指出,兩夫妻吵架千萬不能用手指指向對方,不要一味地將責任推向對方,你這麼做,他也這麼做,「就變成大家互相用刀刺。 最要命的就是吵到最後要鬧離婚。你真的想離婚?為了一場爭吵就失去了家?」

人無絕路 需要相互幫助

查先生也分享了另外一個人生感受,他說,很多人在碰到困難時,往往會以為自己面臨絕境,無路可走。他希望大家去掉這樣的負面想法,因為面對自己應付不了的困難時,可以向別人救助。他表示,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並非孤獨一人,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幫助。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你也可以多幫助其他人。

「人生一定是有路走的,看你如何走和如何選擇。」

查先生也向觀眾分享他喜歡的一本書《Tuesdays with Morrie》,中文譯名《莫理的14堂星期二的課》。莫理是一位社會學教授,晚年不幸患上「肌肉萎縮症」,全身無力,無法行動,這種病是一種絕症,嚴重者會吞嚥困難、咳嗽和呼吸功能衰退,直接威脅性命。莫理教授有很多學生,其中一位得意門生明哲(Mitch)曾經承諾畢業後一定會回來看望莫里教授。當明哲聽到莫里身患絕症後,已經畢業16年了,他決定實踐自己的承諾,在星期二探望了莫里教授。本以為只看一次,但是會面中,莫里教授分享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包括死亡、人生、寬恕、家庭、愛等等,令明哲茅塞頓開,彷彿豁然大悟。於是一連14個星期二,明哲都會跑去看望莫里,直到莫里離世。後來,明哲把這14個星期二的會面筆記整理成書,出版後大受歡迎,在全世界發行。

查先生表示,當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絕症時很不開心,因為他知道過不了多久,自己就會無法動彈,連去洗手間都處理不了,沒有了做人的尊嚴。他不停的問,為甚麼我?為甚麼是我。不過,他畢竟是一位社會學教授。很快就想通了:人從來到世上的那一刻,就無法自己照顧自己,需要有人照顧,自己才能成長,才能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到了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依然需要有人來照顧。他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就應該幫忙照顧其他人。」而這也正好是查錫我先生的人生感悟。

查先生說:「這個也是我一向的信念。我有困難的時候,我去找人幫忙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我有能力的時候,我是很樂意去幫忙別人的。我覺得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抱著這個心態、精神,我有困難你幫我,你有困難我幫你。就像《禮記》裏的《禮運大同篇》所說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如果大家都達到這一境界,這個世界就會大不相同了。我們雖然互不相識,但是別人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別人的兒女就是你的兒女,別人的兄弟姊妹就是你的兄弟姊妹,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弟兄姊妹。就像基督教導的『愛人如己』,還有佛教所提倡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面對死亡

查先生還談到,莫里教授與明哲最後的一個星期二會面時,知道自己的最後時刻即將來臨,他說人生的最後時刻,很想做自己平生最喜歡做的事:跳舞。

由此,查先生想起自己曾經幫助過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這位病人最後想做的事,竟然是坐車去新界兜一個圈。

查先生也想起他在廉署上班時,有一位姓何的上司後來移居澳洲帕斯,過去查先生經常去看望他。查先生表示:有一次我探訪他完畢,他送我去機場,我們握手道別。我說何先生再見了,他握著我的手說,希望可以再見。我立刻一愣,問他你沒有事吧?何先生回答說沒有事。 那你為甚麼說希望可以再見呢?何先生說:「你沒有想過嗎?其實每一次我們說再見,是有可能沒有機會再見的。」

查先生:「那天我坐夜班機回來,整個晚上都沒有睡覺,我在思考他這個問題。到最後我覺得他講這句說話非常正確。你回想一下,你有多少朋友甚至親戚,你和他講了再見,之後你沒有再見過他了。與何先生道別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但現在已經沒法再見了,因為他已經離開了人世。」

「從中我學習到,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每一刻。珍惜我們每天能夠做的事情,充份去享受我們的每一天 。我們今天想做甚麼我們今天就去做,不要等到明天 ,不要等到後天。你想做的事就去做,想見誰就去約時間見一見;想吃甚麼就吃吧;想去新界兜個圈就去兜個圈……你想見的朋友 ,不要等明天,儘量今天約他,不要等下個星期,下個星期可能你找不到他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