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店和加油站的離譜價格已經創下歷史紀錄,而且上漲速度快得無法精確計算。而這是兩年前封鎖造成的附帶損害。事態發展兩年多了,但因果關係是直接的。

顯然,情況變得更糟。也許在將來某個時候,沒有人會記得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也許每個人都已經忘記了。

我問一位朋友:你認為人們能夠理解2020年3月的封鎖與兩年後價格的瘋漲之間的關係嗎?他回答說:不可能。

這讓我感到驚訝,但我也理解。這麼長時間以來,媒體和政府發言人說了如此多的鬼話,有如此多的妖魔化和尋找替罪羊的企圖。

此外,對於許多人來說,過去的24個月似乎是一個非常模糊圖像,因為他們對世界的所有認識都被炸成了碎片。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過一段時間,人們會習慣混亂,接受混亂,而不試圖解釋它,所以因果關係也會變得模糊。

最近的混亂局面,這甚至還不包括現在關於核戰爭的令人震驚的言論,深刻地影響了美國所有州,而不僅僅是那些關閉時間比紅州長得多的藍州。紅州曾一度感覺很正常,但現在他們也必須應對所有商品的驚人價格上漲,以及貨架上奇怪和毫無規律的商品短缺。

當我們都使用相同的貨幣,並生活在相同的全球經濟環境中時,沒有人能倖免。

現金和床墊

你持有的現金正在失去價值。金融市場波動很大,但即使上漲,投資組合也無法跟上。即使是管理最好的基金也在爭先恐後地尋求回報。儲蓄似乎越來越不像儲蓄。即使生活費和工資增加,購買力也在逐日萎縮。

事實證明,「暫時性」通貨膨脹的承諾與控制病毒的承諾的可信度一樣低。

持續的高通脹成為窮人和工人階級的悲劇。他們每天都對一切生活必需品的新高價格感到驚訝。但對於儲戶來說尤其糟糕。他們都因節儉,並對自己的資源進行良好的個人管理,而受到懲罰。

對於任何經濟學家來說,在封鎖期間個人儲蓄飆升並不奇怪。這不僅僅是因為花錢的機會很少。這是其中最不重要的原因。當危機來襲時,風險規避主導著信心,金錢流通的速度驟降。現金藏在床墊下,這是由於恐懼,而這是完全合理的。

危機期間儲蓄的增加通常為復甦鋪平了道路。一旦結束,被存儲了的延遲消費成為資本投資的基礎,然後成為重建的基礎。這是一種自然的經濟現象。你可以稱之為任何危機所伴隨的一線希望。復甦會來臨,它建立在危機本身所激發的真實經濟行為之上。

你可以在2020年的個人儲蓄數據中看到這種情況。它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個人收入的7%激增至33%。事實上,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這是情況以極快的速度變得如此可怕的標誌。

當然,它的持續時間很短,但仍然有價值。家庭儲蓄飆升了120%。企業和企業儲蓄也表現出風險規避,因為他們在這幾個月裏儲存了6,000億美元。

讓我們設想一個相反的情景:假設「兩周拉平疫情曲線」確實做到了。所有封鎖都在兩周內被取消。一切都開放了。國會甚麼也沒做。每個人都在想,為甚麼我們表現得如此惡劣,然後我們開始像聰明的成年人一樣應對疫情。我們的經濟能很快恢復嗎?當然如此,即使這將是一代人的創傷。

然而,事實與上面的設想相反,國會瘋狂地開銷他們沒有的錢。我之前已經解釋過這些事件:

「那是2020年3月27日,有一個2.2萬億美元的支出法案擺在桌面上。國會議員甚至沒有出現在國會大廈,就批准了它。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情。這些封鎖已經允許每個特權人士可以留在家中在手提電腦上工作,而工人階級還必須保持原有的工作程序。國會議員打算在全國範圍內投入數萬億美元,但他們甚至不需要到場投票。

就在那時,來自肯塔基州的共和黨眾議員托馬斯‧馬西(Thomas Massie)萌生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堅持要求國會議員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定人數規則。他強調了這一點,因此要求至少有一半人回到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這正是他們最害怕離開家園的時候。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要用那麼多錢來淹沒這個國家,你至少應該遵守議會的規則,並參加投票!

然而,特朗普是該支出法案和封鎖的堅定支持者,因此他對馬西感到憤怒。他在推特上說,眾議員馬西,這位國會中更聰明、更謙遜的議員之一,是一位「三流的譁眾取寵者」。「他只是想要宣傳,」他說,並呼籲黨內領導人「把馬西趕出共和黨!」

當然,支出法案通過了,只有馬西反對。該法案最終成為一場災難。這可以說是為甚麼這麼多州儘可能長時間地保持經濟關閉的原因。這筆錢本身,本來應該是為了補償封鎖,卻成為一種道德風險,因為它會儘可能長時間地繼續封鎖。事實上,國會分配給封鎖救濟的資金越多,封鎖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當國會像這樣花錢時,它會產生政府擔保的債務,而這筆債務需要尋求市場。最終,這2.2萬億美元變成6萬億美元。美聯儲提供了國會所需要的東西,因此其資產負債表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它仍處於從上一輪購買中正常化的過程中。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在其債務持有量中爆炸式增長,所有這些都是用印刷的貨幣購買的。

不可避免的通貨膨脹

當政府和央行以令人難以忍受的愚蠢方式行事時,值得一問的是,這種瘋狂是否有意義。這就是我查看2020-21年M2數據時的感受。(M1可能是表達這一點的更好方式,但美聯儲在2020年5月改變了定義,使圖表不一致。)

這種印鈔以26%的增長率達到頂峰。或者看看原始貨幣數據(我們必須再次使用M2)。美聯儲激發了貨幣供應量所增加的6萬億美元,這幾乎是政客們所承諾的一美元對一美元的匹配。撇開所有科學的表象不談,這就是一個經典的貨幣貶值故事的最粗暴的措施:印錢而不是稅收。

以原始美元計算,我們看到貨幣供應量在短短24個月內增加了42%。

美聯儲的一些人可能認為他們會逃脫懲罰,因為與所有的預測相反,他們在2008年所做的大幅放鬆沒有導致物價飛漲。他們變得傲慢自大,過於確信所有量化寬鬆政策的淨效應都是積極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

通過封鎖,美聯儲和國會一起掩蓋了經濟衰退,以便使最終數字好看一些,並在風暴期間使人民保持平靜。當時有些人提出警告,這可能會導致通脹,但其他人表示,這種擔憂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有人在2008年也這麼警告過。

此外,政府開始給人民發錢。這似乎是一份禮物,它很快就被接受了。在隨後的通貨膨脹中,不僅儲蓄被抵消了,而且刺激措施的購買力本身也被抹去了。這些免費發放的支票在短時間內有效,但是它們的有效價值很快就被隱形竊取了。

即使是現在,美國人也持有大約2.7萬億美元的儲蓄,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華盛頓的經濟規劃者基本上已經將目光放在了儲存的現金上。即使你相信零售層面所報告的通脹數據,去年節省的1美元在今天也只值0.92美元,到年底將只值0.84美元。這種購買力流向了哪裏?都流到了華盛頓,華盛頓政府的規模和範圍都在膨脹。

尋找價值

通貨膨脹的掠奪往往緩慢地出現,然後猛然加劇。在未來的幾個月和幾年裏,我們將看到儲蓄心理的巨大變化。更多的人會發現,儲蓄是不值得的。最好現在都花掉,活在當下。不要為未來做計劃,在綠票子失去更多價值之前儘快將其丟棄。

這就是通脹會帶來的結果:它為貨幣貶值火上澆油。我們還沒有看到太多事實,但它可能隨時出現。這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文化影響,獎勵短期消費而不是長期規劃。它懲罰儲蓄,獎勵揮霍。

當然,並非所有的價格上漲都與貨幣政策有關。供應鏈斷裂,運輸不暢,在冷戰的高峰期也沒出現過對俄羅斯的殘酷制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這裏將原因一一釐清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貨幣理論家將長年為美聯儲的罪責辯護。理論是美麗的,但將其與現實相比並不能揭示因果關係。但即使你認為美聯儲並不完全應該受到指責,而且相信崩潰和市場混亂通常是最重要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仍然要承擔責任。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2020年3月決定性的關閉經濟活動的措施。政府做出這項決定就好像關閉電燈開關一樣容易。只需在病毒消失後將其重新打開即可!事實證明,這並不容易。

與此同時,這隻正在吞噬儲蓄和貨幣的野獸似乎不會停止,而央行無力地假裝阻止它。供應鏈,特別是石油資源的巨大不確定性加劇了這種劇烈波動。戰爭反應不僅對石油,而且對所有商品市場造成絕對的破壞。

疫情的應對措施引發了幾個季節的魯莽政策,破壞和虛無主義,無論是在公共衛生還是經濟學方面。人們似乎沒有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從這種混亂中走出來,歷史學家們一定會驚訝地回顧過去,世界上這麼多地方竟然如此迅速地接二連三地做出如此多的可怕決定。

我們能不能重新獲得法國經濟學家J.B.Say.的理論。他寫道:「不要讓政府認為,欺騙臣民是他們的一項寶貴的特權。一個騙局永遠不會長存,最終肯定會導致比利潤更多的損失。」

這是對以公共衛生的名義濫用權力的準確描述。它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們仍在付出代價,並將在未來幾年內付出代價。即使在通貨膨脹和戰爭的迷霧中,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一切的起源:這是由高層的災難性決策造成的。#

轉自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Tucker)是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是五本書的作者,包括《右翼集體主義:對自由的其他威脅》(Right-Wing Collectivism: The Other Threat to Liberty)。

原文:「The Inflation Disaster Is Collateral Damage From Lockdown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