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是發生在「我」身上,令我感覺痛苦,讓我不開心的東西。如危疾、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至親身上,同樣會令人產生痛苦。人生有苦難,也有喜樂,而當我們身處苦難中時,如何能超越苦難? ——這一集,查錫我先生與我們共同探討「超越苦難」。
苦和痛未必同在
「痛是我們的感覺,但是苦不一定和痛同在。痛是我們的知覺、感覺,是我們的身體對外來一些刺激的反應,但是苦就是我們的想法,我們對發生了的事情的看法,想法使得我們苦。」查錫我說,苦和痛是兩樣東西。
當你被重物撞到,你的腳受傷了, 或者你煮東西的時候被油彈到了手,你會感覺「痛」,但你未必覺得「苦」。查先生的觀點,你同意嗎?
他說,痛在這個世界上不能避免,我們難免煮飯傷到手,或者出街不小心被汽車撞到,你痛,但未必苦。倘若感冒不舒服,那就休息一下,我不會覺得苦,或者對生活造成些許不便,會有很輕微的苦。
假如醫生說我患了肝癌,那就不只是痛,還會帶來連串的問題:為甚麼是我呢?醫生有沒有搞錯?為甚麼這麼多人都沒有肝癌,只有我有呢 ?上天是否對我不公平啊?我這輩子都沒做過壞事,為甚麼偏偏我會有肝癌?我見到好多人做壞事,他們都沒有肝癌,為甚麼我有啊?
查先生認為,人們很多時候的苦並不全是病痛引起,恰恰是這些想法,令人產生苦的感覺,你的心靈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衝擊的反應,這些會讓我們不開心,很多人就困在這個位置,因為他不想接受這個現實。
「苦難不是我們想要的,苦難也是每個人都想避開的,但也不是我們能選擇的,我們能夠選擇的,就是用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想法來面對。」查先生說。
假如身患癌症,婚姻破裂,當這些苦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會問為甚麼?問為甚麼是正常,不接受苦難亦同樣正常,但問題是「如果我們沉溺在這,拒絕承認苦難已經發生,或者拒絕接受苦難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們也只會繼續沉溺下去。」他說不接受,同樣會付出代價。
痛苦也有積極的一面
查錫我說,「苦難也有積極的一面,學習接受苦難,並從低谷裏面走出來才是我們要學習的一課。」
他舉例說,比如摔倒的小孩,如果他趴在地上不起來,那他永遠都沒辦法學會走路,也永遠都沒辦法走出去見外面的世界,從某一個角度來說,苦難不全部是消極的,苦難也有積極的一面。
他認為,我們想排斥痛苦、抗拒苦難,是人之常情,但最終我們要學習接受苦難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們要學習用一個積極的角度去看這個苦難,怎樣能夠在這個生命的低谷裏面走出來。」
「第一步就是接受苦難是生命的一部份」,他認為,當我們身處苦難中,我們的態度和想法會陷入低谷裏邊出不來,然而,如果從心靈上跳出來,會發現,世上不只有苦難,也有喜樂的一面。
「基督教說神創造了人,是要人有喜樂。佛教說人有八種苦,我的人生經歷,據我了解,人生是一個混合體,有喜樂的時候,也有苦難的時候。」
天有陰晴,一個硬幣亦有兩面,苦難也不可能是生命的全部。他說,「生命本相就是苦難與喜樂同在」。
享受喜樂當下並懂得分享
查先生認為,當我們身處喜樂時,應儘量珍惜,並與人分享。用佛教的觀點看,一切都是無常。佛教講空,沒有甚麼是永恆,永遠都不變。事情皆無常,不斷地流轉。喜樂亦不會永遠停留。
他認為,分享喜樂和快樂,會令你的快樂更加多,和錢不一樣,錢分出去就會變少,但是快樂分享出去,你會更加快樂。
喜樂不會永遠停留,苦難亦是短暫非永恆,同樣會流傳。
學習並懂得尋求幫助
查先生認為,苦難來的時候,無需太過憂慮,太過悲苦,因為苦難始終會過去,但是身處苦難中,你要學習、懂得和願意,伸出你的手讓別人去幫你。
「我們可以需求身邊好友、親人,甚至是專業人士的幫忙。不要自己躲起來,獨自去面對苦難,如果學懂了兩個簡單的道理,你沉溺在苦難的時間就會相對短很多。」
查先生認為,第一我們接受苦難是生命的一部份,第二我們要明白,快樂或喜樂不會永遠停留,所以我們要學懂珍惜,當我們順景的時候,要學會怎樣去幫別人。當我們懂得喜樂也會隨著時間流傳,並樂於分享和幫人時,我們苦難的時候,也無需過份悲傷和擔憂,同樣也要學習伸出手讓別人幫。
人生不是孤島,世上亦沒有孤島,哪怕看似浮在海上邊的島,每個島嶼其實也都是互相連在一起的,他說,「你和我也都是相連的,哪怕我們不相識,我們都是互相關連的。雖然我不認識你,但你在受苦,我也能感同身受。」
查先生認為,如果我們能這樣去理解,苦難中就不會害怕伸出手請求幫助,接受幫助。而苦難中,有時無需對方做甚麼,哪怕能找到人傾聽我們訴說苦難,就已經是對我們莫大的幫助了。
做一個積極的聆聽者
查先生以其人生閱歷和經驗發現,對於身處苦難中的人,有人會憑自己的想法去妄加意見,甚至是批評:「你受那麼多的苦,一定以前做了很多壞事,你想想做過甚麼壞事?」
他認為,這個做法只能令受苦之人更加痛苦,「我們需要學的不是去批評受苦的人做過甚麼錯事,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做一個積極的聆聽者,聽他講他心裏的想法,就已經足夠了。」
「當我們身處苦難,能夠找到人坐下來,只要他坐下來傾聽,對我們來說就有了治療的效果。」他說,除了朋友,我們還可以找一些專業人士,包括心理學家、輔導員,甚至精神科醫生。
查先生澄清一點,看精神科醫生不等於有精神病,並坦言自己也看過精神科醫生。「當你的情緒受到困擾、精神狀態不好、睡不好覺、覺得很抑鬱、很小的事都控制不住地哭的話,那你就去找精神科醫生。」他說,認為去看精神科醫生就等於有精神病,那是一種不成熟的想法。
「每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難免有一些自己處理不了的事需要別人幫忙,所以我們要學習不要害怕請求幫助,總好過有困難時獨自面對。」
查先生最後表示,人生總有苦難,苦難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問題是經歷苦難時我們如何做。◇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