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先生在「錫我的心靈空間」第22集的節目中,與觀眾分享了好幾個故事,並且提醒觀眾: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外界的掌聲和批評,會影響到我們能否獲得快樂。

生病的大象

查先生記得在讀大學的時候,他的心理學老師在第一堂課就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老師說,有一隻大象看到小鳥在天空中飛翔,很羨慕那些小鳥,於是大象就每天搧動它的兩隻耳朵,想像小鳥一樣在天上飛。但是無論大象如何使勁搧動耳朵,它都飛不起來。日積月累,這隻大象就變成Neurotic Elephant,也就是患上了精神病。因為它看不清真實的自己,無法接受不能飛翔的自己。

查先生表示,如果要快樂的話,首先你要接受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侷限,但不是要你悲觀失落。我們在接受自己的侷限的同時,努力活出真正的自我。只要我們每天都在追求進步,每天都做得比昨天好,哪怕只進步一點點,我們也是超越了昨天的自己。我們通過努力去衝破侷限,人生就是一個這樣的旅程。

大鵬和小麻雀

正如古代聖人孔子所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生養長大的,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頭腦裏面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後天觀念。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或是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或是出於保護自我,經常在遇事後總結經驗或形成一些看法和觀念。而這些後天形成的觀念,有時候不一定是正確的,甚至出於維護自己而帶有自私的因素。但是這些後天觀念,卻在日後的生活中左右了我們的思想和言行。這就引出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是為誰而活著?我們一生奮鬥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滿足後天觀念帶來的慾望?

查先生舉例說:其實我們在嬰兒時期沒有「我的」、「你的」這些觀念,但是只要一哭就會有人來哄自己,照顧自己,因此慢慢形成了一個感覺,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個世界是圍繞自己而存在,這個世界是屬於自己的。長大以後,發現這個世界並非單獨屬於自己,於是開始分辨「我的」、「你的」,開始學會與他人比較誰獲得更多,誰獲得少,誰高誰低,伴隨著成長,我們的頭腦裏會產生出越來越多的觀念。這個時候,世界觀就變了,自己也變了。「人與人之間不是觀察他人與自己有甚麼相同的地方,而是喜歡比較他人與自己有甚麼不同:這個人比我瘦,他怎麼那麼瘦;那個人比我矮,他要是長高一點就好了;另外那個人比我高,可是高得像根竹竿;我戴眼鏡,他不戴眼鏡 ,不戴眼鏡顯得不精神……把自己同他人分割開來,覺得人家跟自己不同,而且往往認為別人不如自己,認為自己比別人好。反過來呢,有時又會覺得對方太厲害了,自己變得過於自卑,覺得自己跟他人相差太遠了……」

我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很不公平。為何我勤奮、努力幹活都沒有得到升級?為甚麼我幹的活兒那麼多,得到的報酬那麼少?別人不用怎麼工作,為甚麼他得到那麼多?為甚麼我出生在普通家庭長大?為甚麼他卻在淺水灣的豪宅環境長大……一方面覺得自己好自卑,或者產生妒忌心,一方面會努力拼搏以獲取能夠證明自己有本事的東西,比如買車、買房……。

在查先生看來,這些觀念和做法都無法讓人真正快樂起來,反而會讓人陷入長期的自卑和妒忌之中。「其實,很多時候炫耀的人是很自卑的,你怕外人說你沒本事,沒出息,所以你要炫耀你有好車,有別墅,有遊艇,住豪宅。是不是有了這些東西就等於你很厲害呢?反過來,沒有這些東西你就不行呢?你就沒有本事嗎?你的生命就沒有價值嗎?其實不是這樣的。你擁有這些東西不等於你特別厲害;你沒有也不等於你特別沒用。我們很多時候就是被這些外界的東西影響到我們走向快樂那條路。」而這些觀念恰恰是阻礙我們獲得快樂的障礙物。

查先生說,我們要學習去把這些障礙物搬走,不要被別人的看法影響到你。不要因為別人的批評你就不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更不要因為別人的鼓掌不能做的事情你也去做。

「我們要做我們自己,當你能夠做回你自己,你就可以逍遙快活。最近我讀到《莊子》中有一篇《逍遙遊》,講的是人要怎樣做才可以逍遙。如果你是一隻麻雀,你卻遺憾不是一隻大鵬。看那大鵬一拍翅膀可飛躍幾千里,一會飛到北方,一會又飛到了南邊的一個天池。但是你卻永遠都不是那隻大鵬。不過,即使你是一隻小麻雀也不必自卑,不必悲哀。為甚麼呢?小麻雀能去的地方,比如密林和灌木間,大鵬就無法進入,因為大鵬太大了,翅膀太長了。」

莊子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追求心靈自由,享受逍遙人生,主張順應自然,反對有所作為。他淡薄名利,雖然一生貧窮,也不會為了富貴而役使身心。他曾短暫做官,但後來退隱江湖,不再出仕。相傳楚威王曾派使者以重金禮聘他擔任相國,但被莊子拒絕。

德蘭修女的故事

查先生在這一期節目中,提到德蘭修女的故事。

德蘭修女在印度創立了「仁愛之家」,專門為「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安置一些貧窮的垂死病人,給予臨終關懷。德蘭修女只要看到路邊或溝渠邊上躺著奄奄一息的病人,她都會走過去將病人抱起來,或找人幫忙把病人送到「仁愛之家」。不管對方有多髒,是否患有傳染病,德蘭修女都會為病人清洗,換上乾淨的衣褲。有人對德蘭修女的做法感到不解,他們問:這些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到了「仁愛之家」不久就病死了,他們死在路邊和死在床上有何區別?你為甚麼還要做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難道不怕受到傳染嗎?

德蘭修女是這樣回答的:死在路邊和死在床上的區別太大了。如果病人孤零零的死在路邊或溝渠邊,他們在離世前會認為自己是被遺棄的。但是他們來到「仁愛之家」,身體清洗的乾乾淨淨,再換上乾淨的衣褲,他們會感受到人間有愛,他們是在愛中離開這個世界。德蘭修女還表示,她以照顧基督的心情照顧這些貧窮的病人,一點兒也不認為病人的身體很髒。

查先生表示,作為基督徒,當德蘭修女把照顧病人看作是在照顧著耶穌基督,她當然不會覺得髒啦!「所以你的想法是很重要的。」

建立正確的三觀

查先生認為,在我們追尋快樂人生的路上,有很多障礙物,一類是內在的,另一類是外在的。我們要把這些障礙物移除,才能獲得快樂。

「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內在的障礙物。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對自我的認識有多少?我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認為這是個充滿信任的世界,還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世界?是充滿敵意還是充滿愛呢?好人多還是壞人多?我們的人生有沒有意義?物質和精神哪一個更重要?來到這個世界,甚麼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呢?甚麼事不該做……」

查先生說,「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壞人多,好人少,等於你住在十大惡人谷,碰到的都是壞人。這樣的世界觀會令你活的很辛苦,簡直就是度日如年!」

因此我們需要經常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否正確,如果我們發現某些觀念阻礙了我們去獲得快樂,可以試著將這個觀念放到一邊,不是要求你一定將這個觀念排除,但起碼你可以暫時把它擱置在一邊。然後靜靜的思考或反省自己,看看我們的觀念是否需要調整或改正,然後才作出理性的選擇。「就算你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敵意,我們也可以選擇用愛來做回應。愛可以化解很多敵意。如果你能夠經常這樣做,最起碼你已經移除了一部份阻礙你獲得快樂的障礙物了。」

追求掌聲與害怕批評

如何看待外界的掌聲和批評,對我們快樂與否有很大影響。

我們做事的出發點,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博得別人的掌聲。但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有時自己會把別人的肯定和掌聲看的太過重要,幾乎變成了快樂的泉源。我們總是在完成工作後內心會渴望得到別人肯定或掌聲。一旦得不到,心中難免生出失落感,完成工作的快樂感會被打折扣。

其實,周圍的人沒有表露出對你的肯定和掌聲,並不代表他們不認同你的努力和付出,只是他們沒有表露出來而已。如果自己太過看重外界的肯定和掌聲,無形中把這些東西當成了快樂的泉源和做事的動力。你也許可以問問自己:難道缺少了外界的肯定和掌聲,我就不能繼續努力下去嗎?

此外,大多數人常常害怕他人的批評。其實大家如果仔細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我們做甚麼,都會引來他人的批評和不認可。

查先生舉了「騎驢入城」的故事。父子倆人與一頭驢進城,無論是父子輪流騎驢,還是倆人同時騎驢,甚至倆人都不騎驢,拉著驢步行,都受到旁人的指責,令這對父子無所適從。

查先生表示,我們無需害怕外界的批評,其實無論你做甚麼,都很難避免不受批評,因為每個人的看法本來就不一樣。不能因為害怕他人的批評而放棄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當然別人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反省自己,看看別人批評的對不對。同時看看是不是自己真的做錯了。我們承認自己不可能永遠都是正確的,誰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因此審視自己,看看外界的批評是否符合自己的三觀,或修正自己,把外界的批評當成提升自己的機會,就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

德蘭修女如果害怕他人取笑,就不會去幫助那些貧窮的垂死病人。曾經有人指責她這樣做是為了出風頭,是為了向外界顯示她有善心,博取外界的掌聲,等等。但是德蘭修女認為自己沒有錯,不受外界的左右,繼續她的臨終關懷工作。

查先生認為,人的一生並不是為了別人的看法而活,「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要怎樣活是你的選擇,不受他人左右。你不要因為他人的批評而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也不必為了爭取他人的鼓掌而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情。」

如果你能這樣做,你就能夠為了真正的自我而生活。◇

請上紀元香港YouTube Channel

收看【錫我的心靈空間】

「錫我的心靈空間」

EP22 「快樂的追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