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難免帶來村落環境的變遷,隨著一個個公共屋邨建成、九廣鐵路增設大圍站、發展商購入土地建成商業住宅,沙田「大圍」給予人的印象早已是屬於城市的一片區域,「積存圍」之名反而鮮有人知。穿越小巷,來到一座古老的圓形拱門前,頓時感覺自己離開了喧囂的鬧市,那座圍門歷經逾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安在,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長者跟前站立,有數不盡的故事可以訴說。
筆者開始認識大圍村中的習俗,是從幾年前的正月十九「天姬節」開始的。當時跟隨多名文化愛好者前往觀摩,只見由侯王宮出發,村民敲鑼開路,一位小童駕著紙船在大圍村內小巷巡遊,沿途家家戶戶會準備好衣紙寶燭、象徵不潔的物品等等,交付給巡遊隊伍,是謂「扒天姬」,最後會將紙船和收集來的物品集中在村外河邊焚化,象徵送走不潔之物,以淨化社區。這一古老的風俗引發了筆者的興趣,究竟大圍村還有哪些歷史和習俗流傳至今,昔日的大圍村是甚麼樣的?前村代表鄭水興的兒子鄭偉根多年來跟隨父親參與傳統活動,熱心村中事務,樂於分享村中的歷史掌故。
「積善存仁」古訓立村 雜姓村亦能齊心
走訪沙田大圍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古老的圓形拱門,上書「積存圍」三個大字,楹聯警世:「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大圍村前的街道名,多數亦圍繞著「積善存仁」之意,如積存街、積信街、積福街、積德里、積富街、積輝街等。根據史書記載,大圍村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立村,距今已有近450年的歷史,是沙田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圍村。
鄭偉根介紹,大圍村是一條雜姓村,在未有村公所前,侯王宮是村中最重要的聚腳點,也是各姓村民的總祠堂。在侯王宮內設有29位開基祖和3位對圍村有貢獻的村民牌位,他講述:「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講村中英雄的事蹟,他們很健壯,努力保護我們這條村。」過去村民集中在侯王宮解決村中事務,稱為「上廟」,村民有糾紛或處理財務問題,都有各姓派出代表前來解決,很有秩序。直到1976年村公所建成,方改為到村公所處理。
談及村中的習俗,鄭偉根提及,最為隆重的就是正月二十日的「立圍」慶祝活動。在「立圍」的前一日,大圍村至今仍延續每年正月十九日「扒天姬」習俗,黃曆六月十六日侯王誕亦是村民的大日子。
筆者曾觀摩2021年的「立圍」活動,當天村民會從侯王宮起步,鑼鼓喧天,一路舞獅拜村中不同的伯公壇,拜祭儀式結束後村民會坐在一起聚餐,包括吃瀨粉等傳統美食。當天侯王宮內也擺滿了祭品,香火鼎盛。鄭偉根從父老口中得知,過去的立圍日還有一個叫做「會仔」的習俗,有些類似結拜兄弟,村中的男孩在年幼時,父親會帶他們圍坐在一個八仙台前,坐在一起的八位男孩不論姓氏,只要是屬於大圍村的男丁即可,在未來的日子,這八位兄弟每年都會相約在此時相聚,聯絡感情。鄭偉根說:「到我這輩已經沒有了這個習俗,能夠知道這段歷史的長者都已經六、七十歲了。我聽爸爸講的,這個習俗可以讓我們族人之間的感情更加緊密吧。」他父親鄭水興曾經在訪問中回憶,昔日「立圍」活動更加隆重,會請戲班做七日七夜粵劇慶祝,可見村民的重視程度。
鄭偉根分享,村民添男丁後,還有「點燈」的習俗,通常在正月十五「點燈」,如今村中會統一幫「丁頭」(男丁的父親)準備紙紮丁燈和吉祥物,「點燈」當日,會有醒獅迎接丁戶上燈,先在侯王宮掛起供奉,過了立圍日後,再由「丁頭」將丁燈請回家中,掛到孩子入學前才化燈。昔日的儀式更多,添新丁的家庭還會請客人食「丁飯」,但現今已經簡化。
「沙田九約」感恩車公祛瘟疫 舉行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大圍村是「沙田九約」中唯一獨立成約的村落,「九約」包括大圍約、田心約、徑口約、隔田約、排頭約、火炭約、沙田頭約、沙田圍約和小瀝源約。鄭偉根從父輩口中了解,「九約」的由來還有段故,相傳清光緒初年乙亥年(公元1875年)瘟疫肆虐,先祖請來車公巡遊,後來瘟疫消失,來自各區村民於是成立「九約」,約定每約輪流舉辦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到了第十年「九約」再聯合舉行一次大型的打醮活動,以淨化社區,酬謝神恩。延續至今仍保留醮會的只有田心村和大圍村,以及沙田九約太平清醮,其餘村落獨立舉辦的醮會早已因資金不足而停辦。
以大圍村為例,逢天干「丁」年舉行,上一屆太平清醮在2017年,村民恭請侯王宮內的侯王爺,並到車公古廟請車公到醮場供奉,並上演神功戲神人共樂。鄭偉根從父親口中了解到,在戰前的打醮主要是做木偶戲,到了戰後經濟發展,村中因收地問題補了丁屋,收入漸佳,打醮費用有了保障,於是聘請戲班來做大戲,一直延續至今。在過去,村民對打醮期間的齋戒非常嚴謹,甚至打醮期間大圍街市都不賣葷食,後來這一禁忌因外來人口增多而打破。
醮會期間,村中會提供百席齋盆菜以宴請賓客,除了居港的村民外,旅居海外的鄉親也會返港參與,是聯絡海內外村民感情的重要日子。鄭偉根自小參與醮會,令他印象最刻的是村中的舞龍、舞獅隊伍,兄弟村亦會舞麒麟、舞獅,送上大花牌、花炮賀醮,場面熱鬧非凡。打醮期間的「大士王」出巡,也是兒時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環,長輩告知大士巡遊期間不能叫他人的名字,若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回應,直到火化大士王後才可如常。
韋氏宗祠曾為村內的「卜卜齋」 侯王誕校長准許學生請假舞獅
大圍村的最大姓氏為韋氏,唯有韋氏設有獨立的宗祠,韋氏宗祠前書「京兆堂」橫額,楹聯書「淮陰世澤,京兆家聲」。漢代大將軍韓信為淮陰人,京兆是長安的古稱,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功高蓋世,行為端正,卻在長安被呂后殺害。相傳其後代逃至嶺南避難,隱姓埋名,取韓字之半「韋」作為姓氏,現今香港的沙田大圍、上徑口村、田心村和西貢沙角尾村的韋氏後人被認為是韓信的後代。
昔日的祠堂具有教育用途,是村民後代的私塾,俗稱「卜卜齋」,為孩童提供啟蒙教育。韋氏宗祠在六十年代中之前都一直扮演著重要的教育角色。直到1967年,大圍公立學校落成,由三幢平房及一幢兩層高建築物組成,設有校長室、教員室、課室、音樂室等等。鄭偉根津津樂道地述說著童年的回憶:「我記得讀小四的時候,一到侯王誕,我們就會提醒校長,我們要出獅(參與舞獅)啦,要早走兩堂,校長還會關心地問『兩堂夠不夠啊』,校長真的好好!」或許是村中過去至今都保留著濃厚的舞獅文化,村中的孩童無論男女,三到五歲起就開始學習打鼓和舞獅,逢年過節小朋友一定參與,正月十九「天姬節」更是由小朋友駕著紙船在大圍村巡遊,「立圍」日少不了孩童隨同大人舞獅的身影,走遍全村社壇也不言累。鄭偉根很欣慰村民的孩子願意承傳這一文化,希望一代傳一代延續下去。
*********
屹立在鬧市中的古老大圍村,因城市的發展,村民的搬遷,也有不少村屋租給了外人居住,令村中過去的人情味淡薄了很多。只有依靠一年一度的神誕節慶,或者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中,方可找回昔日的一些情懷。◇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