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為大家介紹了Netflix新戲《慕尼黑交鋒》(Munich – The Edge of War),戲中的納粹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跟現時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很相似,西方各國同樣都不願意加入戰爭,無法改寫大國入侵小國的命運。為了貼近歐洲的時局氣氛,今次推薦大家重溫2017年的經典電影《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

電影是「神級」導演Christopher Nolan作品,講述在《慕尼黑交鋒》的兩年後,即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英法聯軍於法國北部被德軍包圍,防線退後到法國Dunkirk這個地方。接替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並主張對希特拉採取強硬路線,但他在1940年5月至6月發動「鄧寇克大行動」,進行戰略性撤退。

這次撤退行動成功挽救了33萬軍人的性命,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並成為了4年後盟軍反攻的根本。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逃走」 並不「可恥」,而且「有用」。如果沒有「鄧寇克大行動」,歷史或許將被改寫。

Nolan運用了他最擅長的時間把戲,以非線性方式敘述「一星期」、「一天」、「一小時」三段主線劇情,玩味十足。而這三段故事分別涉及「陸」、「海」、「空」三個領域,交替插敘的手法讓整部電影張力十足,同時亦充滿懸疑氣氛。

「一星期」講述英國陸軍士兵Tommy與兩位士兵Gibson及Alex乘坐運兵船逃難離開Dunkirk,隨後被德國潛艦魚雷擊沉,狼狽求生。

「一天」講述英國人Mr. Dawson響應邱吉爾的徵召,跟兒子及其朋友出海,前往Dunkirk救援,途中拯救了一個患上「創傷症候群」的無名士兵。

「一小時」講述空軍機師Collins跟Farrier前往Dunkirk進行支援任務,與德軍戰機在空中激戰。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戰爭片,幾乎沒有描述過「敵軍」德軍。片長只有106分鐘,對白很少,主要靠動作場面推進劇情。緊湊的劇情再加上配樂,成功營造出抑壓緊張的氣氛,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戰場。三條時間線的劇情,讓觀眾以三個角度去了解「鄧寇克大行動」,明白到每個小人物都是英雄。導演使出時間小把戲,令這齣電影玩味十足,為電影增加了很多分數。

在Dunkirk海灘上,德軍不斷空襲,使等待逃走的陸軍需要跟時間競賽。在絕望的氣氛之下,士兵各出奇謀求生,亦有士兵選擇自殺,更涉及國族衝突,見盡人性光輝和陰暗的兩面。

如果硬碰會帶來全滅的話,生存本身就是勝利,而希望就是唯一的武器。一日未死,就仍然有反敗為勝的希望。在綏靖放任和全面進攻之間,究竟怎樣拿捏,確實需要很大的智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