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青少年把大量時間花在TikTok(抖音國際版)上,有些少年在觀看一些有關自我精神疾病檢查的短片後,不斷的被推送這類的視頻,讓他們開始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認為自己罹患多種精神疾病,變得十分沮喪。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薩曼莎·弗里德利(Samantha Fridley),是來自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一名高中四年級18歲的學生,她經常在凌晨3點,還在看TikTok,而裏面的內容大多涉及邊緣型人格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和多重人格障礙。

這些影片拍攝者大多是青少年和年輕人,他們說他們做過這些診斷(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等),還有一些自稱是治療師的人。而這些人經常提到他們認為的有些人可能有這些情況和症狀的跡象,並鼓勵觀看者進行自我評估,來判斷是否患有這些「疾病」。

弗里德利在10歲時被診斷出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她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有類似狀態,並在不同的時間中,確信自己患有某種疾病,與她交談過的其他青少年也說了同樣的話。

真實病例十分罕見

據統計,含有「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標籤的TikTok影片被觀看近 6 億次。但據全國精神疾病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估計,全美只有1.4%的成年人患有這種疾病。

醫生表示,邊緣型人格障礙幾乎從未在青少年中被診斷出來,因為他們的個性仍在形成中,並且有一些症狀,例如人際關係不穩定和表現出衝動行為,這種很難與典型的青少年行為區分開來判斷。

據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表示,多重人格(又名分離性身份)障礙更為罕見,該疾病影響不到1%的人口。然而,包含「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標籤的影片在TikTok上觀看次數已超過7億次。

報道中提到,這些影片讓許多青少年和年輕人以為他們患有有多重人格,因為他們有時從一種性格轉變為另一種性格。這可能會給治療師的治療帶來挑戰,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家庭關係破裂,即使他們(青少年)只是在青春期的性格尚未穩定。

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臨床心理學家布雷安·斯萊(Bre-Ann Slay)表示,「當青少年們對特定診斷有強烈的執著時,這可能會讓事情變得很棘手。」

從2020年夏天開始,斯萊博士每周會診幾名自我診斷的患者。患者會提到他們在TikTok上看到精神和人格障礙的分析影片,因此斯萊博士決定創一個新的TikTok帳戶來了解他們看了甚麼樣的精神和人格障礙的分析短片。

看完影片後她表示,「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是,有許多關於多重人格障礙的影片,但多重人格障礙是非常罕見。」她和全國各地的其他醫生都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通過TikTok進行自我診斷。

長時間看TikTok 恐改變大腦

據市場研究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Inc.的最新的一份報告指出,2021年TikTok在青少年中的受歡迎程度已超過Instagram。數據顯示,2021年,12至17歲的美國兒童中有63%每周花在TikTok上的時間,超過2020年的50%,甚至於超越Google,成為2021年的流量怪獸。

位於加州的聖莫尼卡紐波特醫療保健(Newport Healthcare )的青少年治療中心門診服務執行主任唐格蘭特(Don Grant)《華爾街日報》表示,「我們必須說服這些孩子公開他們的自我診斷,但當他們離開我們時,他們會立即回到TikTok平台上,這會加強他們的信念。」

他認為,充斥著負面內容會改變他們大腦的化學反應,用壓力荷爾蒙取代感覺良好的神經傳遞物質。 「會使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充斥你的大腦,而多巴胺和血清素會離開大腦。」

TikTok演算法不斷推送同類型的視頻

學生弗里德利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她一開始看TikTok並沒有尋找有關心理健康診斷類型的影片。但在她開始關注TikTok上一些心理健康倡導內容後,TikTok開始推送有關各種疾病的影片。

《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TikTok的演算法會從用戶那裏獲取微妙的線索。例如,用戶在影片上停留的時間越長,TikTok就會向用戶展示越來越多的相同內容。

許多青少年表示,關於極端節食和運動影片持續在TikTok上推送,導致他們飲食失調。還有人在觀看自稱患有妥瑞綜合症的影響者的影片流後,身體出現了抽搐的現象。

雖然TikTok在2021年底聲稱,他們已經更改新的演算法,可以引導觀眾遠離過多的同一種類型的內容。並表示TikTok用戶如果不想觀看特定創作者的更多影片,可以對影片選擇「不感興趣」。該應用程式製造商表示,它還在開發一項新功能,允許用戶選擇他們不想要的相關內容或主題標籤。

TikTok已經對青少年造成傷害

在一年的時間裏,弗里德利發現她每隔幾周就會得到不同的診斷結果。同時她把這些自我診斷結果都紀錄在日記中,並告訴她的父母,而她在每周一次的精神治療會上,會把這些自我診斷的結果向治療師提出來。

她的父親約翰·弗里德利(John Fridley)對她不斷變化的自我診斷表示懷疑,但表示家人小心翼翼地不去忽視女兒的狀況。

弗里德利的父親還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覺得我們在與社交媒體競爭。對於任何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來說,讓他們獨自在房間裏思考和看TikTok上的精神自我診斷影片,是危險的。」

弗里德利在今年4月因焦慮和抑鬱進入維珍尼亞州紐波特學院進行住院治療。她表示,「在疫情流行期間,她在遠程上學並觀看了很多TikTok影片後,病情進一步惡化,這真的讓我很頭疼。」

後來在她參加的無設備住宅計劃的54天裏,讓她終於可以離開社交媒體一段時間。她表示,「手機不在身邊的感覺真好。」

弗里德利在2021年5月出院之前,她被建議3個月內不要使用手機(社交軟件),雖然她最終還是觀看TikTok,但選擇減少在上面花費的時間,並對有關心理健康自我診斷的視頻按下了「不感興趣」。

最後她表示,這些所謂的心理健康影片讓她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從她手機上完全的消失不見。

治療師表示,家長最好不要忽略孩子要說的話或當下表現出來的情緒,因為這可能會關閉對孩子們的溝通渠道。

斯萊博士建議家長詢問孩子為甚麼他們認為自己患有某種疾病,以及他們是否願意與某人討論。如果孩子繼續談論診斷,與專業人士預約會有所幫助。

他還建議,可以像弗里德利那樣,暫時遠離社交媒體(TikTok),那麼就可以獲得新的看法,並重新開始。 @

------------------

【暴風中繼續前行】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