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肺炎疫情襲捲全球,民眾對於肺部的健康意識也隨之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中共肺炎1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因此這是迫切需要被關注的慢性肺部疾病之一。

肺阻塞的危險因子和症狀

臨床上發現,肺阻塞以40歲以上男性為好發族群,生活中常見的煙害、空污、粉塵、廢氣等皆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

最新的調查發現,具有肺阻塞危險因子的族群中,41%不認識肺阻塞,甚至有46.4%出現持續3周以上的咳、痰、喘等疑似肺阻塞症狀,也未主動尋求醫療協助,延遲就醫診斷的結果,恐促使症狀加劇,甚至造成急性惡化而住院。

早期發現是努力的目標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以台灣來說,肺阻塞在40歲以上民眾的盛行率約6.1%~9.5%,但就診率僅2.1%,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因此幫助更多患者早期發現是學會持續努力的目標。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古世基提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

此外,因應中共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已有配戴口罩的習慣,在日常運動、走路、爬樓梯都可能會有戴不住口罩的問題,而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

肺阻塞治療成功案例分享

古世基分享,曾經診治一位66歲的患者,過去為了應酬每天抽2包煙,煙齡超過20年。他在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休閒生活,但卻開始出現持續咳、痰、喘的症狀,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是急促,不僅難以運動,就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他認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因此不以為意,甚至還視為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1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

最後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除了服用藥物治療之外,還要持續進行肺復原運動,並在醫生的鼓勵之下戒煙。現在的他不僅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明顯提升,已經能自在地享受退休後的休閒生活。

肺部功能損傷恐無法逆轉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林慶雄說,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2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20%。

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要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篩檢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一分鐘登階」評估肺功能

王鶴健提出,為了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在此呼籲經常暴露於煙害、廢氣、空污、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該提高警覺,多利用「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評估。

「一分鐘登階」評估肺功能是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為了要讓民眾更了解肺阻塞,發展出的肺阻塞風險評估方法,即是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4層樓),且合併持續3周以上的咳、痰、喘的症狀,推測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儘快到醫療院所就醫,進行X光和肺功能檢查,以確保肺部健康。

以下為「一分鐘登階」評估的3個階段,提供民眾作為評估的參考。

30階以下:如果未爬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儘快至醫療院所進行相關檢查。

30~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50~80階:可能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現行的治療分類和方法

林慶雄補充說,在治療方面,現行肺阻塞的治療會依據患者的風險、症狀和惡化病史,分為4類族群,分別是Group 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 B為症狀多、風險低;Group C為症狀少、風險高;Group D為症狀多、風險高,以提供相對應的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

然而,整合型照護計劃會持續3個月以上,並提供2種以上不同的整合性照護流程,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煙、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管齊下,幫助患者維持肺功能。◇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