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亞洲併購部主管盧穗誠於今日(29日)電話會議表示,料今年企業併購業務較2020年將上升20%-25%,涉及多方面主題。包括今明兩年,關注亞洲標的的SPAC併購交易(De-SPAC Transactions)將持續上升;國際企業正分拆中國業務進行變現;香港本地上市企業則正在探討私有化問題等。
亞洲SPAC併購交易關注東南亞獨角獸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華爾街掀起了特殊目的交易公司(SPAC)交易潮,不過,美國證監會(SEC)正收緊對SPAC以及中資企業上市的監管。
盧穗誠在電話會議中表示,目前在美國上市的SPAC中,有40間公司具有亞洲背景。大部份具亞洲背景的SPAC關注東南亞項目,不少東南亞的獨角獸企業(Unicorn)亦希望通過SPAC上市,不過,對中國的標的公司,SPAC則相對謹慎,因要考慮美國監管部門對中資上市的審批時長。
至於併購標的企業的集中領域,他說明,SPAC併購的重點將集中在高增長和與科技相關的產業,例如電商(e-Commerce)、教育、工業科技,金融科技(Fintech)等。
儘管目前SPAC交易活躍,但談判較為困難,因為有些獨角獸企業要求高估值。盧穗誠再解釋,目前獨角獸企業對估值有兩種態度,對於堅持高估值的標的公司,若未能達到期望的估值,或會直接進行IPO上市;另一種情況是標的公司考慮到流動性問題,會接受較低的合理估值。
獨角獸企業通常是稱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並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初創企業。
國際企業變現中國業務
對於中國大陸的併購市場,盧穗誠表示,債務壓力將促使中國大陸的房地產企業出售資產獲取資金,料短期內將有更多房地產併購交易,並以物業管理、物流地產以及數據中心為主。
此外,國際公司正變現中國資產是帶動併購市場的一個主題。盧穗誠再說道,一方面是出於企業策略的考慮,另一方面或是受中美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包括,美國公司有意出售中國業務或中國業務的某一板塊;同時,具中國背景的公司也在計劃出售此前收購但尚未整合的美國業務。
雖然具中國背景的私募基金在中國及海外併購市場表現活躍,但盧穗誠料中國公司對美國公司的併購業務暫時停止,中資公司轉向歐洲市場,因涉及中、歐政府的監管和審批,料併購規模或未必太大。
香港上市公司探討私有化
瑞銀報告顯示,香港上市公司探討私有化亦是帶動併購市場及會否更容易出售資產的另一個因素。盧穗誠則表示,目前有近160間香港上市公司,公司逾70%的股權由單一大股東持有。受中美關係不明朗、社會運動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並不理想,因此或考慮作出私有化。@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