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4:59,中共國務院網站放出一段影片,題目為「李克強看望河南滯洪區受災群眾」;深夜,8月19日00:11,又放出另一段影片,題目為「李克強來到鄭州地鐵5號線受災現場說了甚麼」。這兩段明顯用手機拍攝的影片透露,中共央視很可能並未跟隨李克強到河南省採訪,隨行人員只能用手機拍攝現場片段。李克強在影片中提到了事故追責。

當天的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繼續報道習近平、栗戰書、汪洋,卻迴避了李克強赴河南的消息,連王毅、趙克志等都登上了黨媒網站,李克強應該再次被黨媒「封殺」了。李克強估計也看到了黨媒並未隨行,因此及時將這兩段影片放到了國務院網站上,河南黨媒進行了轉載。

第一段影片開頭的字幕顯示,8月18日上午,李克強來到河南鶴壁市濬縣小河鎮袁莊村,看望慰問滯洪區受災群眾。

所謂的滯洪區,就是人們常說的洩洪區,水庫放水自然會先淹沒這些地區。水庫偷偷放水,李克強也不敢提及。影片顯示,李克強在一家農戶門口詢問當時的水位線在哪裏,牆上的痕跡清晰地表明,大水曾沒過了大半個門口以上。

李克強還問:「家裏東西全都清出來了嗎?」有女聲回應:「還沒有,裏頭還都泡著。」現場可以看到各種衣物晾在繩子上,地上也有不少雜物堆積。

李克強這次沒有穿雨靴,但仍然來到被浸泡的田邊,試圖踩著淺水摸一下損毀的莊稼,隨行人員趕緊又拉又拽。隨後,李克強對一群人講話說,「這個雨是來得急、來得快,可是退得慢,到現在我們看還在積水。」

李克強繼續稱大雨導致了水災,絲毫不提水庫洩洪。7月23日,新華社曾透露,在河南鶴壁濬縣,「衛河左岸塌方形成決口,右岸已按洩洪方案分洪,啟用了6個蓄滯洪區。」李克強考察的正是這一地區。河南省政府網站也曾透露,「衛河濬縣新鎮鎮河段出現決口……7月23日下午,(省長)王凱來到現場」,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封堵河堤決口、加固堤壩」。可見大雨過後,洩洪區不斷被洩洪,水當然「退得慢」。

李克強在現場沒有稱受習近平或黨中央的委託看望受災民眾,這大概是黨媒迴避報道的主要原因;或者說,李克強此次視察河南災區,很可能在中共高層內部沒有達成共識。水災還沒有完全結束,中共高層仍然不願意出面,特別是鄭州地鐵和隧道死亡事故仍然成謎,應該誰都不願意沾邊。李克強卻特立獨行,偏要前往河南。李克強曾經主政河南,大概成為他此次視察的最佳理由,或許習近平想攔也攔不住。

大約一年前,各地洪水大致減退後,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在安徽視察防汛救災工作;同日,李克強也去了災區重慶,還特意趟著水掰爛掉的苞米,黨媒當時大書特書習近平的視察,同樣沒有及時報道李克強。一年後,習近平尚未出場,李克強則率先趕赴河南,再次被黨媒忽略。去年和今年的水災後視察活動,都發生在北戴河會議之後,似乎很說明問題,中共高層內部大概沒法真正「看齊」。

2021年8月18日下午,李克強視察鄭州地鐵,稱「對失職瀆職行為要問責追責」。(影片截圖)
2021年8月18日下午,李克強視察鄭州地鐵,稱「對失職瀆職行為要問責追責」。(影片截圖)

另一段影片顯示,8月18日下午,李克強視察鄭州地鐵。影片中李克強稱,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在全社會引起很大影響」,要「痛定思痛、吸取教訓」,並重複了提前預警、「該停就停、該關就關」的觀點。李克強還提到了事故調查組,稱要「實事求是」,「對失職瀆職行為要問責追責」,「給社會一個交代」。

現任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2019年11月升任山西省委書記,2021年6月調任河南省委書記,算習近平在浙江時的舊部,外界分析可能在中共20大上繼續被重用。現任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也來自浙江,曾任寧波市水利局局長,還是杭州大學地理專業畢業。李克強此次視察時專門提及追責,這兩人的前景似乎不妙,習近平若要保住兩人,就需要尋找省長、市長或更下級的替罪羊。

李克強特立獨行的河南視察,是否算北戴河鬥爭的延續,尚難判斷,黨媒刻意迴避報道,卻多少算是一種印證。中共高層圍繞下一步人事布局的內鬥,現在應該正式開場了。#

(大紀元首發)

------------------

【 堅守真相重傳統 】

📍收睇全新直播節目《紀元新聞7點鐘》:
https://bit.ly/2GoCw6Y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