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孩子保持真正溫暖的連結,你會更容易接納孩子難免會犯錯,這一生可能會跌很多跤、經歷很多難關。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長遠上,你根本不需要靠甚麼獎勵或罰站,來控制小孩子的行為,雖然偶爾還是會善用這些道具。

我的建議是有必要時再使用。用在小小孩身上,最好要深思熟慮,但如果會讓孩子羞愧,或者孩子已經夠痛苦了,你還繼續孤立他,又或者可能破壞親子關係,那就不要再使用了。

你不妨從下列3個面向,試圖跟孩子解釋你訂的規矩。

(1)為甚麼要有這些規矩呢?一旦你破壞規矩,別人有甚麼感受呢?

這是在探討規矩形成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守規矩,別人會有甚麼感受呢?對集體的福祉有甚麼影響呢?大家很容易忽略「背後的原因」,只顧著嚇唬小孩子,或者威脅小孩子不乖會怎樣。這種親子對話欠缺同理心和理性推論,如果孩子年紀還小,可能會出於恐懼而乖乖就範。等到孩子大一點,就必須讓他們明白這些規矩存在的原因,以及不守規矩的後果。

舉例來說,如果準時到學校是你們親子關係緊張的根源,先別急著大小聲、循循善誘、控制或批評,反之去詢問孩子,為甚麼準時到校很重要。如果孩子遲到,對其他人有甚麼影響?如果有人遲到,老師和其他同學會有甚麼感受?試著跟孩子解釋一下,讓別人枯等,或者打斷大家準時開始的活動,其實是不太體貼的舉動。如果每個人都姍姍來遲,不依照指定時間到校,學校會變成甚麼樣子呢?

你孩子看其他同學姍姍來遲,心裏有甚麼感受呢?人生本來就沒有秩序可言,不可能事事仰賴別人,或者要求共同經驗一帆風順!不妨趁機提醒孩子,很多規矩是為了體貼別人,讓大家互利共存。

(2)不守規矩對全家人有甚麼影響?對你們的關係有甚麼影響?

跟小孩說清楚,你每次逼他做不想做的事情,你內心有甚麼感受,這會在你們之間製造多少壓力和緊張。你不妨問問看孩子,每次你碎碎念,要求他做這個、做那個,他內心有甚麼感受。你可以坦白告訴他,當你為了他好,要求他去做某些事,如果他可以表達尊重,你的感覺會好很多,但是別忘了!你的要求必須合情合理,而非過度控制,我們對於孩子的行為要保留彈性(例如別讓孩子覺得,每次都是在順應你的需求或期待)。

(3)討論不守規矩的後果

我們再來探討遲到的例子。你不妨問一問孩子,如果他延遲到校,會有甚麼事情發生,他會有甚麼感受。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遲到是他自己做的選擇,如果他選擇遲到,就必須接受遲到的後果。

行為管理、紀律和後果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不明白這些概念,請儘量發揮耐心和毅力。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需要連哄帶騙,甚至要出動獎勵貼紙等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妙招,可是等到孩子大了,明白不聽話的後果,你就要展現嚴厲的愛,一方面富有同情心,另一方面捨得讓孩子承受不守規矩的後果。

比方,孩子不聽話,沒有在預定的時間出門,你也試過正增強的方法,現在只剩下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是逼孩子就範,但是這麼做沒有愛,也缺乏尊重,第二條路是讓孩子知道遲到的後果。跟孩子說清楚,這就是他要承擔的責任,他選擇不聽話,晚一點出門,現在要承擔這個選擇的後果。

不過,你要注意語調,千萬別語帶威脅,畢竟我們不是要處罰孩子。你記得要保持慈悲,但態度堅定,自然會坦然面對一切,痛苦看著孩子(和你)受到評價和懲罰。

有時候孩子會持續再犯,你更要保持上述的慈悲心,但可能要跟孩子約法三章,如果再犯的話要付出代價,例如剝奪他們喜歡做的事或特權。我並不提倡這種方法,但我在小小孩身上試過幾次,成效確實不錯。

有一些研究顯示,每個人都有負向認知偏誤(negativity bias),因此懲罰(例如失去)比獎賞(例如獲得)更能夠加速學習,怪不得要以剝奪孩子東西作為懲罰,讓孩子內化新的行為規範。一開始,你先信任孩子,一起達成協議,但如果孩子老是做不到,你大可跟孩子說,你的信任正逐漸喪失,當雙方的關係缺乏足夠的信任,你便無法讓他們自由的做某些事或享受某些特權。找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補救,並且在過程中全力給予支持。

如果你選擇這種教養方式,請試著把後果和情境連結。如果孩子對朋友的態度不佳,你要跟孩子說清楚,現在你不相信他會善待別人,所以這禮拜的玩耍日暫時取消。再不然,你可以拿他們珍惜或喜歡的事物作為懲罰,讓孩子明白人生就是要靠自己爭取特殊待遇,以及做錯選擇就要付出代價。懲罰務必合情合理,讓孩子覺得公平,如果可以的話,先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讓他們清楚不守規矩的後果。

懲罰孩子或者讓孩子承擔後果,必須拿捏好分寸

你的懲罰不可抽離愛、認可和溫情,否則會引發深層的焦慮或壓力。你無須用威嚇來換取孩子的尊重,當然也沒必要姑息孩子。如果孩子大哭,這表示你懲罰過度。如果孩子挑釁你,這表示你的說話語調和內容都要調整。你可以語氣溫柔,但是堅定和權威,你跟孩子必須事先講好不守規矩的懲罰。為了做得到位,你必須忍受孩子接受懲罰的任何情緒。

我跟孩子講明了,我不喜歡懲罰人,但是這關乎信任。他們必須向我證明,讓我相信他們會聽話。

我知道你可能試過類似的建議,但孩子隔天、下周或下個月還是再犯了,讓你心灰意冷。這不表示你的方法無效,而是孩子的腦部發育不全。除非孩子的神經發育異常,或者有潛在的問題,否則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父母暫時保持冷靜,方法終會奏效,這絕對值得你耐心等待。如果你跟孩子之間有深厚的關係和溫情,這種規訓技巧不僅會更有效,還不會產生副作用,也不會傷害孩子的自我意識,以及你跟孩子的親子關係。  

——摘自:《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