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原名崑崙丘,又名崑崙虛。自古以來,崑崙山是西域絕地的象徵,也是中華文明發源之地,被稱為「萬山之宗」,為中華「龍祖之脈」。這裏所說的崑崙山,並不是現代地理中的崑崙山脈,而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山——崑崙山。這個崑崙山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麼它的具體位置在哪裏呢?

崑崙山是「百神之所在」。《河圖括地象》曰:「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在古代神話中,崑崙山被視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仙山。眾人熟知的神話故事皆起源於此,比如西王母、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等。

上古流傳下來的、有著天下奇書之稱的《山海經》中也記載道,「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由此可見,崑崙山確實存在,但是其具體位置沒有人能明確指出來。

許多古籍記載著關於崑崙山的描述,確實非人間所有。比如,東晉王嘉的《拾遺記·卷十》云:「崑崙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里。有雲色,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四面有風,群仙常駕龍乘鶴,遊戲其間。四面風者,言東南西北一時俱起也。」

此外,《山海經》也記載著崑崙山上的鳥獸草木之奇。《山海經·西山經》寫道:「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華黃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那麼,為甚麼現在我們看不到古籍記載的這些奇景呢?

「絕地天通」 神人共存時代結束

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有許多現在人無法想像的福分。相傳以前天和地是能相通的,那時候,天上的神仙與地上的凡人通過天梯,可以自由往來於天地之間。

有許多高大的樹木是通往天庭的天梯,如建木、盤木、扶桑等;而能通連天上的高山,第一當屬崑崙山。《水注經》中講述從崑崙山登天的過程:「今按《山海經》曰: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玄圃之山,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但是,甚麼人可以登上這部天梯呢?或許只有那些大德之人、修行之人。

有了天梯,仙凡之間交往變得頻繁了。但這時,有些偏離宇宙特性的神也偷偷跑到人間來幹壞事,而地上有些偏離道的人也上到天庭搗亂,致使天地間的秩序逐漸混亂。

顓頊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顓頊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到了顓頊帝(華夏上古時期五帝之一)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只剩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在顓頊帝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但也使炎帝的後代共工妒忌得發狂。據《列子》記載:「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共工與顓頊爭帝,共工大敗後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地的支柱之一的不周山被撞斷,地維被扯斷後,天地便發生錯位,天向西北方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西北;而大地則向東南方傾斜,江河湖海便向此方向流動、匯聚。古籍《淮南子·天文訓》也記載過此事。

 共工被顓頊打敗後,怒觸不周山。(肖平/飛天製圖)
共工被顓頊打敗後,怒觸不周山。(肖平/飛天製圖)

在顓頊帝平叛了共工氏之亂後,便命令天神重、黎斷絕了天地之間的通道,使人與神不能再隨意往來。本來相距並不遙遠的天地,從此就相隔遙遠了。「絕地天通」後,重新規正了天地的秩序,自此神、人同在的時代結束了。

有修煉人表示:「當遠古的天梯已然消失後,今天的人們將以何種方式回歸天國呢?也許上天早已安下了新的天梯,就看我們是否願意攀登了。」@

----------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

📍報紙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網頁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