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始於夢想中」是愛爾蘭詩人葉芝(W. B. Yeats)的詩集《責任》的序言,後來成為德爾莫·施瓦茨(Delmore Schwartz,美國詩人和短篇小說家)最著名短篇小說的標題。

這句名言也可以作為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加拿大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師,YouTube名人,作家)的兩本暢銷書《人生的12條規則:混亂的解藥》(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以下簡稱《12條規則》)和《超越秩序:12條更多的人生規則》(Beyond Order: 12 More Rules For Life)的主題思想。

彼得森的兩本書都是融合了哲學、文學和個人軼事的自助指南,為他贏得了大量的讀者。彼得森曾由於服用大量的處方藥而幾乎死於非命。但在此前,他是一位頗受歡迎的演說家,他在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演講廳和禮堂裏發言時座無虛席,他的YouTube影片也吸引了數百萬的粉絲。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甚麼原因讓彼得森這麼受歡迎?是甚麼吸引了這麼多粉絲?他和他的觀點為甚麼這麼受歡迎,尤其是在年輕的男性中?

關鍵詞就是責任。

在給《12條規則》所寫的前言中,諾曼·道奇博士(Dr. Norman Doidge,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一針見血地寫道:「為甚麼不稱這本書為『指南』,一個比『規則』更輕鬆、更友好且不那麼死板的詞彙呢?

「因為這些確確實實是規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你必須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毋庸置疑。」

完全正確。

傳統時代和方式

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的皮克特大衝鋒(Pickett’s Charge)失敗之後,羅伯特·李(Robert E. Lee,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方聯盟軍將領)騎馬到戰場去迎接撤退的聯盟軍,並對他們說,「這都是我的錯。」

儘管這種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許多人批評李的下屬朗斯特里特將軍(Gen. Longstreet)當天的作戰不利,但李仍然承擔了戰敗的全部責任。敢於擔當重大責任是偉大領袖的標誌。

半個世紀前,或許更早些時候,絕大多數美國人能夠履行個人責任。他們精心照顧家人,對工作盡職盡責。大多數人讓孩子在家裏分擔些家務,鼓勵年長點的孩子找暑期工作,並要求孩子在學校好好讀書。當成年人辦砸了事情,品行端正的那些人會主動承擔錯誤。

父母應教孩子學會為家庭分擔責任。(Fotolia)
父母應教孩子學會為家庭分擔責任。(Fotolia)

當今時代和方式

自那之後,這種個人責任的概念似乎慢慢消失了。在每天的頭條新聞中,在身邊的人群中,我們能感覺到這種變化。我們創造了一種受害者文化,例如,輟學或無法勝任工作的人不會責怪自己,而是把矛頭指向別人:例如不稱職的老師,或者嚴厲的主管等。有的時候他們也會怪罪於家庭教養、缺乏資源,甚至是種族問題。

最近一些事態的發展促進了這種受害者地位的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異乎尋常地,並且不斷地強調種族問題。

目前在公司、大學、學校和政府裏盛行的這種「種族批判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 CRT)鼓勵女性和少數族裔將自己視為壓迫制度的受害者。如果我們靜下來想想這種理論正在對年輕人灌輸甚麼,我們會感到震驚。告訴一個15歲的女孩她是受害者有甚麼好處嗎?我們真的想教育出這樣的公民,讓他們一直堅信有某種不可逆轉的力量正在阻礙他們取得成就嗎?

我們的政府也削弱了我們的責任感。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政治家和官僚們建立了一個「保姆式國家」,推出的計劃都是幫助窮人、流浪漢和單身媽媽等。然而,這些善意往往助長了依賴心理,而不是真正地幫助人們重新自立。

我們的治療文化也讓一些公民擺脫了責任感。儘管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治療是有益的,但真正的危害是,這些人在接受諮詢時會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父母,而不是主動承擔責任並尋求自我改善。

最後,當今的道德相對主義也削弱了問責制。當我們宣稱自己是道德仲裁者的時候,當我們將相對主義的範圍無限擴大時——「我的真理不是你的真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只要我不傷害別人,我想幹甚麼就幹甚麼」,而這些都是幾乎不可能的——我們的文化肯定會崩潰,因為它無法承受這麼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的重壓。

正如彼得森在《12條規則》中所寫的那樣,「也許如果我們生活得體,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脆弱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而不是懷有那種先有怨恨,然後是嫉妒,最後想要復仇和毀滅的委屈的受害者心態。」

指南

彼得森所說的「如果我們生活得體」,意思是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通過遵守基本的道德規範,克服人生中的常規考驗。

縱觀整個歷史,無論男女都在尋找通向幸福和安康的途徑。

聖經中提出了十誡;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古羅馬皇帝)在斯多葛哲學學派(Stoicism,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思想流派,以倫理學為重心,強調神、自然和人為一體)中找到了答案;年輕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設計了關於美好生活的13項美德清單。僅上個世紀有數百名像喬丹·彼得森一樣的作家,他們都撰寫了提升自我的書籍,為讀者提供了改善生活的哲學和實踐方法。

幾乎所有這些導師都強調自我控制,克服各種惡習,並擁有良好的品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提出了相同的建議和規則:了解並實踐美德,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幫助鄰居,努力工作養家餬口,先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再去考慮改變世界。所謂先修身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還有就是當自己未能達到標準時不要怪罪他人。

教育孩子

我們能夠傳授給下一代的最珍貴禮物就是對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我們可以從小就教他們這一課,給他們讀故事,比如《小紅母雞》(The Little Red Hen,美國寓言故事,教孩子們努力工作和個人主動性),默瑟·邁耶(Mercer Mayer)的《我剛剛忘記了》(「I just Forgot」,教育孩子有責任感的兒童讀物)或伊索寓言(Aesop)《螞蟻和蚱蜢》(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可以給他們講解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完成的各項任務,做出的各種艱難的決定,並承擔最後的結果。我們過去有很多偉人都會勇敢地承擔責任,這些都可以用哈里·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辦公桌上的一個標語來概括:「推卸責任到此為止。」

家務活是另一個讓孩子成長的理想工具。就像從文學和歷史中學到的,我們可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的一些理念比如分擔家務、保持睡房整潔以及完成力所能及的小差事。

我家對面的4歲女孩每天晚上幫媽媽擺餐桌,她非常享受給媽媽打下手的感覺,甚至還要求多做些家務活。我認識的再大一點的孩子經常幫家裏掃雪、鏟草並看護弟弟妹妹。這些事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為長大在外面做暑假工,將來能夠獨立生活以及照顧自己打下基礎。

學校教育也同樣擔任重要的角色。認真寫好工作並按時交給老師,這就是一個學生成熟的表現。如果一個十年級學生把工作忘在家裏就會因遲交而被扣分。這種情況下,家長是應該把工作送到學校裏,還是讓她的孩子承擔後果並從中吸取教訓呢?

他們獎勵孩子遵守秩序、懂得分享、分工合作、照顧幼小、積極參加活動、尊重他人的品質。獎勵的方式是讓孩子享受特權和自由,讓孩子體驗榮耀感,培養責任感,增強自信心。(Fotolia)
他們獎勵孩子遵守秩序、懂得分享、分工合作、照顧幼小、積極參加活動、尊重他人的品質。獎勵的方式是讓孩子享受特權和自由,讓孩子體驗榮耀感,培養責任感,增強自信心。(Fotolia)

盡職盡責

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是讓我們建立和加強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機會。婚後我們有責任愛護和照顧配偶,即使在外面工作不順利,或者在家裏小孩子鬥嘴而鬧得不可開交。如果有了孩子,我們要盡父母最大的責任,培養他們體貼和善良的品格,在逆境中保持堅強,在需要的時候不懼怕說實話等等。

在家庭之外,我們最大的責任源自於這句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古老的格言適用於任何場合,從給老闆工作,到有禮貌地對待便利店的店員。就是這麼簡單。

通過早期的培訓和不斷的實踐,我們不再把責任當作是肩頭的重擔,而是成為我們自然的本性。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擺脫對個人職責承諾的束縛,但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加強大,更輕鬆地承擔責任。

另一則好消息是:我們教導責任越廣,承擔責任越多,我們就可以讓周圍的世界變得越美好。

作者簡介:

傑夫·米尼克(Jeff Minick)有四個子女,孫輩也越來越多。20年來,他在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Asheville)的家庭教育學生研習班教授歷史、文學和拉丁語。他出版了兩部小說《阿曼達·貝爾》(Amanda Bell)和《他們翼上的塵埃》(Dust on Their Wings),以及兩部紀實文學作品《邊走邊學》(Learning as I Go)和《電影成就人》(Movies Make the Man)。如今,他在維珍尼亞州的Front Royal小鎮生活和寫作,請關注他的網誌JeffMinick.com。

原文:Rules for Life: The Key I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