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裏面的情節經常是生活中一些不相干的片段拼湊在一起,產生離奇的效果,比如夢見自己在超市買牛奶,走到牛奶面前的時候,奶瓶變成了一隻會說話的魚!
人類和很多動物都會做夢,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理論嘗試解釋夢境的來由。
最近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神經學家霍爾(Erik Hoel)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認為夢境具有刺激大腦學習應對新情況、實現提升自我的作用。
新理論:在夢境學習應對 提升自我
霍爾近年來從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的「學習」模式上獲得這種想法的靈感。他說,人工智能網絡系統在訓練的過程中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到了一定程度,系統覺得對輸入的數據都非常熟悉了,認為已經能應對任何情況,因此也無法再提升它們的技能。科學家把這稱為過擬合(Overfitting)。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研究人員一般需要引入一些無序的數據,像是噪音或無效的輸入數據,以刺激系統繼續「學習」。
霍爾認為人類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問題。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習慣了每天生活重複的規律,這就像可以用於繼續「訓練」大腦這部機器的信息變得很有限。
可是,大腦還要有應付意外狀況的能力,這包括身體的反應、思維的反應或是對新事物的理解力等各個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大腦要專注於要做的事情,所以無法找到所謂的「噪音」信息輸入大腦。可是在睡覺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
霍爾認為,睡覺的時候就像大腦自己在操練,把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情形複雜化,或是練習從更多角度理解清醒的時候遇到的問題等等。
霍爾提出一些證據可以支持他的理論。比如,如果人們白天很辛苦地進行一項訓練,例如訓練雜技、在模擬器上重複訓練滑雪的技能,這段時期晚上很可能都會夢到還在進行這些訓練。理論認為,這就是辛苦的訓練給大腦造成「過擬合」情形導致的後果。以至於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出現一些訓練的情形,讓大腦進一步提升白天學習的技能。
人們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艱苦高密度的訓練之後,睡個好覺,往往第二天技能會更嫻熟一些。這種理論就能很好地解釋這個現象。
霍爾還舉例說,即使夢到白天身體不可能完成的活動可能也有它的益處。比如夢見飛翔,可能會提升身體在實際奔跑時的平衡度和穩定性。
夢境是很複雜的現象,有很多類型,霍爾的理論在嘗試解釋其中的一種。關於夢境究竟起甚麼作用有著很多不同的理論。雖然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些理論,但是霍爾認為夢境一定有著某些用處,他說:「至今為止沒有證據說明,做夢只是神經活動毫無用處的副產品。」
這份研究2020 年9 月24 日發表於預印網arXiv 上。◇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