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

(1)曰:稱為、叫作。

(2)四時:四季,四個季節。

(3)運:運行,運轉。循一定軌跡周而復始地轉動。

(4)窮:終極、盡頭、停止。

(5)四方:四個方位、方向。

(6)應:對應、相應。

(7)乎:在、於。

(8)中:中央。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叫作四季,這四季各有特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並不斷地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循環不已,永不停止。

東、南、西、北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互相對應,這樣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上一篇,講到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是為人的基本,是最重要的,之後才去接觸和了解各種見聞、學習各種知識。相對於做人的道德,這些才能本事是次要的。也就是說,古人不否定知識的掌握,甚至認為德才需要兼備,方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德為才之主,才為德所用,也是《三字經》內含的思想。

古代私塾的先生,在為孩子講課時,必然要解釋為何「首孝悌,次見聞」。也必然會說得很明確。所謂啟蒙教導,就是要告訴孩子這些最基本的東西,絕對不可本末倒置。

因此,從上一篇開始,便轉入到了各種知識的啟蒙。開始讓孩子接觸將來生活中會遇到的、解決各種問題時需要掌握的一切知識的基本概念。那麼上一課的數字基本概念講完了,這一課就轉到了四季和四方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

那麼有人會問了,為何上一篇一開始講知識的時候,要從數字開始呢?這一篇的春夏秋冬四季,不是更接近生活嗎?其實這裏體現的是道家的自然宇宙觀。是《道德經》裏老子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世界萬物是從一個混沌的狀態開始,經過漫長歲月演變成陰陽二氣,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出第三種物質,進而變成自然與世上的萬物。所以上一課的數字從「一而十」,最後說到「萬」,指的不僅僅是一到萬的數字本身,而是古代道家宇宙觀的體現,我們這個世界是從無到有,從一到萬,為的是教給孩子一個龐大的宇宙觀,了解我們人在整個自然界,在天地萬物之間所處的位置和聯繫,是不可分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從數字的一到萬,開始進入知識的傳授和講解。

其實,古代儒家的學問,是道家在人這一層的學問,是入世的學說。道家本是修道的,是指導出世、修煉成仙的道法,卻被孔子所總結,留下了人能理解和運用的學問。儒,既然由人和需兩個字組成,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儒家常常被發現含有道家的東西。其實他們並不能分開,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儒家的東西,並非孔子發明的,而是孔子總結上古文化屬於人這一層面的東西而來。我們的始祖黃帝就是修道之人,五帝之一的舜帝就是孝悌的始祖,也是修道之人,所以儒家所講的孝道也來自上古的帝王。《三字經》就是要讓孩子接觸、了解這些由先祖帝王留下的做人的道理,和自然宇宙的基本理念。

因此《三字經》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維擴大到整個宇宙,把人的眼界抬到很高的位置。信息量非常大,每一個角度要打開,都是深不可測的廣博學問,會通向修煉的探索。但是這只是啟蒙,因此點到為止。很快再從宇宙回到人的生活,於是緊接著講到天候四季的變換和地理的方位。

一年四季,春天是生的季節,萬物生發,適合農家耕種播種。錯過就會失去生機。夏天是迅速成長壯大的季節,秋天收穫,冬天就不適合活動,就要好好保養了。人的養生和農家的耕種,都要順應四季,否則,農作物長不好,人的身體也會受損,人的活動要緊跟整個自然的節奏,而自然的節奏就反應在四季的變化,不可逆天而行。

講到四季,必然蘊涵了一天作息的道理,一天之中,也有四季的節奏:早上有如春天,要早起,讓自己富有生機;中午前後的白天有如夏季,熱烈而活動旺盛;傍晚有如秋季,活動收斂;夜晚有如冬季,人要入睡休息,藏好養好精力,準備第二天的到來。

如今人們違背自然規律,不按時作息,吃的不是應季食物,引發了各種現代病,都是遺忘和拋棄了祖先教導的結果。三字經的學習,不僅叫人為善,還會使人懂得很多傳統的養生觀,引發對傳統醫學、農學和天文地理的廣博的興趣。

至於地理方位的學習,有何意義,看看下邊的故事,就明白了。

【故事天地】 黃帝和指南車

在指南針未發明前,人類趕路、辨認方向全靠天上的太陽和星星。當時的古人,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則利用日影來分辨方位。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中國古代四項重要的發明。其中指南針的發明是最早的。兩千多年前,當時的人們就知道把磁石製成「司南」,利用它來定南北方向,所以「司南」可說是指南針的前身。不過,同樣可以辨認方向的指南車,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現了。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族群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這時候,在東方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不僅十分強悍、兇猛,還對黃帝心懷怨恨,不願服從黃帝的指揮。後來,蚩尤聯合他的八十一個兄弟,和黃帝展開大戰。為了對付這個擁有各式各樣銅製武器的頑強敵手,黃帝苦思對策,終於發明了戰鬥的銳利武器─弓箭。又因為北方風沙大,時常刮起陣陣的大風沙,為了不使士兵們迷失方向,黃帝的部下,成功的製造了「指南車」。

兩軍在涿鹿交戰,蚩尤的士兵雖然勇猛,但遇到黃帝的軍隊,卻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退。這時戰場上雖然沒有刮起大風沙,可是卻起了濃霧,白茫茫一片,兩隊人馬,根本就分不清東西南北。而黃帝的「指南車」上放著一鐵做的人,鐵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靠著「指南車」指引方向,黃帝的軍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將蚩尤打敗,獲得最後的勝利,這就是「涿鹿之戰」。

這個故事,說明辨別地理方位,非常重要,不僅戰爭離不開,生活中也離不開,走到陌生的地方,懂得這些知識,就不會迷路,直到今天,這些基本的常識,都相當有用,如果旅行進入比較原始的森林裏,還能救助自己。儒家的教育,是非常實用的,教給孩子的東西,都是將來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資料來源:【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