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共二十三年,不僅武功顯赫,而且學術氣氛活躍、法律寬簡、吏治廉潔,從皇帝到官員都勤政、節儉、愛民。後世學者將太宗媲美於堯舜。太宗還以納諫而聞名。
一說到納諫,人們就會想起魏徵。實際上當時給唐太宗提意見的人很多,魏徵只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貞觀二年,太宗跟魏徵有過如下一段對話,他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意思是甚麼樣的君主是明君,甚麼樣的是昏君?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一個國君要能聽到不同的意見,特別是那些跟自己不同的意見。他說,堯和舜能夠兼聽,他們手下那些不法的官員就沒有辦法蒙蔽他們;但如果國君偏聽偏信一個人,那這個國家就完了。如:秦二世只聽信趙高、梁武帝只聽信朱異、隋煬帝只聽信虞世基,這些國家都滅亡了。所以國君要能聽到不同的意見,國家才能管理好。
◎魅力服人
唐太宗要想聽到不同的意見是很難的,為甚麼呢?這和他極大的個人魅力和超強的能力有關。唐太宗還是秦王的時候,曾經攻打過宗羅睺。將宗羅睺擊敗後,他曾與宗羅睺手下的將士們一起打獵。當時他沒有做任何防備。我們知道,打獵的時候,所有人都拿著弓箭等武器,那時如果有人反叛的話,是很危險的。但是那些士兵們看到秦王都由衷地敬佩他,沒有一個人反叛。
還有一件事更令人吃驚:「玄武門之變」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雙雙被殺。之後有人對唐太宗說,皇上不要用李元吉和李建成手下的任何一個人,以防止他們報復。太宗說,難道只有我原來秦王府的舊人才能夠信任嗎?朕現在已經是皇帝了,天下一家,每個人都是我的子民,我對他們同樣的信任。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身邊的一百多個侍衛安排在自己身邊,豁然不疑,而這些人也沒有任何一個想害他。這是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此事記載在《貞觀政要》中。由此可見唐太宗的個人魅力非常大。
◎鼓勵進諫
《資治通鑑》上說:「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意思是他實在是魅力太大,很多人看到他的時候,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擺,更不用說提出反對意見,所以太宗每次見大臣們都非常和顏悅色,希望能夠聽到不同的意見。太宗對手下的大臣們說,當年的隋煬帝只一味地聽虞世基一個人的話,而虞世基又只知道討好、諂媚隋煬帝以保全自己的富貴,最後的結局就是兩人在「江都政變」中雙雙被殺。「所以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命運跟國家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你們要長保富貴的話,就要大膽地提出不同的建議。」
唐太宗當時選魏徵做諫官是有原因的。魏徵是一個經常頂撞唐太宗、經常提出不同意見的人。魏徵最初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玄武門之變」後,太宗問魏徵說,我聽說你經常勸太子儘快殺掉我,你為甚麼要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說,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如果聽我的話,他就不會死了。意思是太子當時要聽我的話,早就把你殺掉了。太宗一看他竟然敢當面講這樣的話,知道他膽子很大,所以就任命他做諫官。
魏徵在大約二十多年裏,給唐太宗提了二百多條意見。有一次唐太宗對他說,你給我提了二百多條意見,我都聽了。魏徵提的意見基本上都是提醒唐太宗節儉、不要打獵、重視禮教這些東西,沒有甚麼特別的。當然從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講,魏徵有他的道理,但其實即便沒有他,太宗大多也是能夠把握好分寸的。
魏徵提的意見有時有點迂腐。例如貞觀九年,高祖李淵去世,葬於獻陵。後來,唐太宗為自己建了一個陵寢,叫做昭陵。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太宗和長孫皇后感情非常好。長孫皇后十三歲時嫁給太宗皇帝,去世時年僅三十五六歲。太宗皇帝非常傷心,把長孫皇后埋葬在昭陵,將來夫妻可以生同床、死同穴。太宗皇帝非常思念皇后,於是修了一個樓,經常登樓遙望昭陵。有一次太宗把魏徵叫來,兩人登樓後,太宗指著昭陵的方向很傷心地說,你看昭陵,我的皇后埋在那裏。魏徵說,對不起皇上,臣老了,眼睛花了看不清楚。太宗說,怎麼會看不清呢,那不就是昭陵嗎?魏徵裝糊塗說,喔,陛下說的是昭陵,我以為陛下說的是獻陵。太宗聽後,知道魏徵在諷刺他,意思是陛下只想著自己的皇后,卻不想著自己的父親。太宗一怒之下,下令把那個樓給拆了。
魏徵給皇帝提的意見差不多都是這種類型的,所以太宗有時候挺怕他的。太宗知道自己只要幹點甚麼高興的事,魏徵肯定會提意見。有一次魏徵從外面回來,看見唐太宗說,我聽說皇上要出去打獵,外邊的儀仗隊都已經擺好了,您怎麼沒出去呀?太宗說,我聽說你回來了,我知道你肯定會給我提意見,我就沒去。
還有一次有人給太宗送了一隻獵鷹,太宗很喜歡。這時魏徵前來晉見,太宗怕魏徵說他,就把鷹藏在自己的懷裏,不想讓魏徵看見。魏徵遠遠看見了,故意奏事良久,跟唐太宗說起來沒完沒了,最後那隻鷹被悶死在太宗懷裏。這件事並非傳說,而是記載在正史中。
太宗和魏徵還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談話。起因是有人告魏徵的狀,說他以權謀私,為自己的親友謀求官職。於是太宗皇帝讓溫彥博去調查。溫彥博調查後回覆說,他是秉公而辦,雖然是自己的親友,但是沒有甚麼違反法律或規定的地方,那人確實有能力做這個官職。但是魏徵這個人做事不避嫌疑,明知道任用自己的親友,會有人打小報告,卻還幹這種事。從避嫌的角度來講,不應該做這樣的事。太宗說,那好,你去給我責備一下他。溫彥博於是把魏徵批評了一頓。兩天之後,魏徵來見太宗。太宗說,溫彥博說那個事你有沒有吸取教訓?魏徵說,沒有。君臣之間應該以誠相待,甚麼事情都考慮避嫌疑,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想陛下高不高興,君臣之間就有隔閡了。這樣的話這個國家管不好。太宗說,我現在也有點兒後悔,不應該讓溫彥博說這個事。接著魏徵說,我希望能夠做陛下的良臣,而不做陛下的忠臣。太宗問,忠臣和良臣還有甚麼分別嗎?魏徵說,當然有分別。像堯、舜、禹他們身邊的臣子,能夠不斷地給帝王提出建議,這些帝王們又能夠接受,國家一片太平,經濟繁榮,君臣的名字都留在青史之上,這些臣子就叫良臣;那甚麼叫忠臣呢?老子講「國家昏亂有忠臣」,桀、紂這種亡國之君,他們身邊的臣子死諫,最後被皇帝給殺了,國家也滅亡了。這些臣子死於對皇帝忠心耿耿的規勸,這叫忠臣。太宗聽了之後很高興,賞給魏徵五百匹絹。
◎天子慎言
唐太宗有一次跟大臣們說,人家覺得天子是至尊,權力最大,我卻不這樣覺得。我上畏皇天,下畏群臣的仰望。每次說話前,我都要反覆考慮,怕說錯了話,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所以我就不多說話。你們也要注意這一點。
當時專門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史官杜正倫對太宗說,臣職在記言,您要說錯了話我會記下來的,這不光會影響現在百姓的生活,還會讓未來的人嘲笑您。(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