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香港攝影師鮑德熹(Peter Pau)以《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上台領獎時他以中、粵、英語無縫切換發表謝辭,博得滿堂喝采,成為香港電影之光;廿年後,以香港「反送中」為題材的紀錄片《不割席》(Do Not Split)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但香港當地電視台卻為避免敏感題材,52年首次停止轉播奧斯卡頒獎典禮。這廿年期間香港經歷了甚麼變化?香港電影產業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沒落?
香港電影業曾與美國荷里活、日本東京、印度寶萊塢以及尼日利亞瑙萊塢(Nollywood)齊名,是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出口基地。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產值一度超越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荷里活,香港被譽為華人夢工場,香港電影金像獎亦為華人電影的一大指標。
電影人才外流 選題因政治受限
學習電影專業的流亡港青林斯威(Stewie Lam)表示,香港早期製作了許多商業電影,創造了很多無厘頭的經典,有插科打諢亦有嬉笑怒罵,這些娛樂片也間接反映了香港時事與當時的社會情況。之後,又有「新浪潮」電影製作人,如許鞍華、嚴浩、方育平等一代人,以多種政治、邊緣題材獲得關注;1980年代後期,更年輕一代的導演如關錦鵬、王家衛等陸續拍出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為香港電影提供豐富、多層次的內容。
但林斯威認為目前的香港電影已在走下坡路,甚至是已跌至谷底。他說:「主因還是人才流失,很多專業人才選擇移民。」另一方面,「港版國安法」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有了國安法,很多東西都不可以在電影裏面說。」許多議題都必需避免,跟政治有關的片子不可能通過審查。
林斯威說:「《十年》可以得獎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現在可能連拍都不能拍了。」電影《十年》於2015年12月上映,該片是以5個虛構故事構成的短篇電影合集,呈現了2020年和2025年香港「一個不想見到的將來」,影片內容涉及香港自治、民主、言論自由等遭中共剝奪。該片榮獲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參演《十年》的資深藝人廖啟智於今年3月28日因胃癌逝世,觀眾或為緬懷其表演,《十年》近日再次打入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收視榜十大位置。曾在紐約學習媒體專業的香港新移民朱敖翎表示,《十年》就像是香港的「超現實警世」預言書,當初誰都沒想到,現在的香港比電影情節更殘酷。
產業倚靠中資 文化趨於單一
香港前懲教署官員趙勝(化名)表示為迎合大陸的市場,香港很多產業都選擇與大陸聯繫靠攏。例如近年來香港的電影,內容完全是符合中國投資者的利益,演員發揮的機會也受限制,生存空間緊縮。他說:「香港的娛樂產業變得很無聊。沒有創新,缺乏發揮。因為香港電影的預算不夠多,只能去倚靠中共的資金。」
趙勝認為香港之所以是東方的荷里活,華人喜歡看香港電影、連續劇,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香港有多元、豐富的世界觀。他說:「因為我們有世界觀,才能吸引不同的人,不是因為我們好像中國的東西,而是因為我們有兼融了各地的文化、藝術與音樂。」
1997年之後,不少香港藝人前往大陸發展,學習普通話,但趙勝認為從語音發展史觀察,粵語發音反而更接近古韻,還有許多中華傳統文化都保留在地方戲曲裏。香港的娛樂圈保存了地方傳統,同時也向台灣娛樂圈學時,還接觸歐洲、英國、美國大量的影視作品。他說:「大陸、台灣、南韓、日本,因為有不同的衝撞,接觸不同的文化,所以有不同的創意,因為這樣才有香港的文化。」
但近幾十年來多元的香港文化被「單一」所取代,趙勝說:「香港經濟是針對中國的遊客、投資者去發展,越來越單一化,為了服務中國的遊客,外國的遊客反而被忽略了。」香港社會的流動性越來越慢,新世代沒有出頭的機會,單一化造成香港社會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電影產業僅是其中一個例子。#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