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在五年內完成修復計劃的北角皇都戲院,四月份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主辦單位模仿舊時看電影的體驗,每位參觀人士可以在「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自行選擇座位,再展開一趟時光穿梭之旅,欣賞逾百件戲院舊物,如戲票、戲橋、皇都戲院大廈樓書、七十年代手繪電影海報、戲院員工制服等。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為今次展覽提供了部份展品,重溫皇都戲院的歷史,與讀者細說戲橋、戲票的特色。


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俗稱飛拱)。(曾蓮/大紀元)
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俗稱飛拱)。(曾蓮/大紀元)


目標在五年內完成修復計劃的北角皇都戲院,四月份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曾蓮/大紀元)
目標在五年內完成修復計劃的北角皇都戲院,四月份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曾蓮/大紀元)


皇都戲院大廈樓書。(曾蓮/大紀元)
皇都戲院大廈樓書。(曾蓮/大紀元)

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的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是五十年代知名的演出場地,英國作曲家Britten、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歌后鄧麗君等,都是舞台上的明星。改為電影院後,亦見證了港產片和外語電影盛極一時的輝煌,成為多個電影的取景場地,如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其中一幕,正是在皇都戲院正門外拍攝,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追逐戲,則在屋頂架構上取景。如今這些記憶的碎片,只能從當年的戲票、戲橋、電影海報和舊照片中重現。


中西合璧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曾蓮/大紀元)
中西合璧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曾蓮/大紀元)


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海報。(曾蓮/大紀元)
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海報。(曾蓮/大紀元)

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

由上海走難來港的人士,在四十年代末多匯聚於北角落腳,帶來上海的生活文化,這裏又被稱為「小上海」。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自1952年12月落成,當年的造價為250萬元。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有意創立國際級演藝殿堂,邀請建築師劉新科及George. W. Grey設計出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俗稱飛拱)。據Walk in Hong Kong的《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描述,該飛拱是用作支撐屋頂樓板,從上方吊著天花,可以拓寬戲院的空間,並可以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建築上為人熟知的標誌性裝飾,便是中西合璧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


璇宮戲院座位表。(受訪者提供)
璇宮戲院座位表。(受訪者提供)

從璇宮戲院座位表可見,當年的座位包括廂座、超等、廳座,觀眾席1173位,超等位400位,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放映,輝煌一時。然而好景不長,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原本的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1959年,皇都戲院、皇都商場由此誕生。皇都戲院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線,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兩》、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直至1995年經歷了四級大火後,這座北角地標由盛轉衰。


璇宮戲院當年的海報。(曾蓮/大紀元)
璇宮戲院當年的海報。(曾蓮/大紀元)


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曾蓮/大紀元)
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曾蓮/大紀元)

這場觸目驚心的大火,讓輝煌一時的皇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1997年,皇都戲院結業,後被改裝成桌球室,昔日的大螢幕、座椅已不在,原本的戲院中央位置加設了假天花及地台。如今建築物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保育下,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現再次易手,發展商希望可以透過修復,還原當年的戲院面貌。


發展商希望可以透過修復,還原當年的戲院面貌。(曾蓮/大紀元)
發展商希望可以透過修復,還原當年的戲院面貌。(曾蓮/大紀元)

「人手劃位」售票 戲橋有看頭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介紹,在觀眾選好座位後,售票員要迅速在票據上寫下編號,並在座位表上畫上交叉記號。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曾蓮/大紀元)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曾蓮/大紀元)


在今次展廳的「售票處」,特別設立了璇宮戲院1952年12月12日開業首日的票價價單。(曾蓮/大紀元)
在今次展廳的「售票處」,特別設立了璇宮戲院1952年12月12日開業首日的票價價單。(曾蓮/大紀元)

在今次展廳的「售票處」,特別設立了璇宮戲院1952年12月12日開業首日的票價價單,以不同顏色的戲票代表著不同等座價位,價錢由1.5元至3.5元不等。多年來熱衷收藏戲票的張順光表示,今次展出的戲票以他的收藏品為藍本,推廣給大眾認識過去的戲票形式。從戲票的價值也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五十年代,3.5元的票價相當於普通打工仔一日的收入,看一場電影價值不菲。


璇宮戲院的舊戲票。(受訪者提供)
璇宮戲院的舊戲票。(受訪者提供)


皇都戲院舊戲票。(受訪者提供)
皇都戲院舊戲票。(受訪者提供)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除了「是日公映」的電影介紹外,還有「不日放映」的電影預告,在「戲橋」的邊角位,通常設有商品廣告。


透過一張戲橋可以看到當年的電影放映情況和昔日經典廣告。(受訪者提供)
透過一張戲橋可以看到當年的電影放映情況和昔日經典廣告。(受訪者提供)

透過一張戲橋可以看到當年的電影放映情況和昔日經典廣告,此外,因免費派發的戲橋少有人保留,多數看完就會丟棄,以致流傳至今的戲橋獨具收藏價值。在張順光的收藏品中,還有一張璇宮戲院錯版的戲橋,上書「璇宮」二字,但無內容。他表示,這類的藏品市面上非常少,印錯的戲橋少有流傳出來,這一張實為罕見。


璇宮戲院錯版的戲橋。(受訪者提供)
璇宮戲院錯版的戲橋。(受訪者提供)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

翻閱著一張張舊戲票、戲橋,看著當年的戲院座位表,張順光感嘆時光如流水,但緬懷過去之際也應展望未來,盼幾年後有緣再聚,期待皇都重現當年的輝煌時刻。◇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活動紀念品。(陳仲明/大紀元)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活動紀念品。(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