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時候就讀過崔顥的這首詩,覺得寫的是鄉愁。歷代的解讀也重於此。近日偶然重讀此詩卻有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感悟。歷代寫鄉愁的詩詞很多,為甚麼這一首詩特別被看重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藉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這才是詩的關鍵。仙人乘鶴在修煉中是很平常的事。這首詩寫於唐代,那是一個信神敬神,修煉風氣很濃的年代,崔顥這幾句其實是表達了對修煉和成道者的仰慕。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有情有景、有聲有色,而其真正表達的是鄉愁嗎?是的,但這個「鄉」,不是人間的那個家鄉,最起碼比例很小,這個「鄉」是人生命的來源的那個真正的家。作者含蓄地表達了想返本歸真的心願,和前面仙人乘鶴連貫在一起。正因藉表面的鄉愁表達了對返本歸真的嚮往,才使得這首詩有不同凡響之處,流芳千古。

李白也到過黃鶴樓,也想寫詩,但看了崔顥的詩打消了念頭,才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不是李白的才華不如崔顥,而是因為李白也修道,他真正領會了崔顥想表達的意思,覺得和自己當時的想法差不多,而且表達非常優美含蓄,一時也無法超越,所以就不寫了。他後來寫《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也算是表達對崔顥的敬意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