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情景並不陌生。你看見一輛車在路上奔跑,看起來像從車底下冒煙。一開始你還納悶司機為甚麼不知道自己的車著火了。其實不是車著火了,不是火裏冒出來的煙,而是從過熱的冷卻系統冒出來的蒸汽。最可能的原因是,冷卻系統的某個地方發生洩漏,而洩漏可能很快導致引擎過熱,繼之而來的是過熱的引擎會導致十分昂貴的修理費用。滌非編譯報道

在所有的車型中,引擎是最昂貴的「系統」。過熱會在幾秒鐘內導致引擎無法修復。自然而然地你會想:車過熱時會發生甚麼?在給出最後的答案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引擎為甚麼會過熱。

甚麼導致引擎過熱?

一般來說,過熱不是引擎自身的問題,而是冷卻系統的問題。冷卻系統的功能是將引擎維持在一個適當的運轉溫度。

假設一台四缸引擎運轉在2,000 RPM (即曲軸每分鐘轉2,000周),在每個氣缸內每秒鐘要發生超過15次爆炸,產生大量的熱。要應付這麼多的熱量,引擎缸體和缸蓋有很多通道,能防凍的冷卻液在通道內循環把熱量從引擎上帶走。冷卻液從引擎通過一根管子流向汽車的散熱器。在那裏,冷卻液帶過來的熱量傳導給流過散熱器的空氣,冷卻液的溫度就降下來,然後再流回到引擎,如此循環往復。

如果冷卻液在引擎缸體或缸蓋的通道某處堵塞了或開始洩漏,引擎就會過熱,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冷卻系統本身有故障導致過熱。

比如,冷卻液在引擎和散熱器之間來回流動的管子發生了洩漏。管子過一段時間後會「磨損」或老化,就會產生洩漏。而一旦發生洩漏,只須花幾美元就可以換掉的管子可能對引擎造成需要花幾千美元才能修復的損壞。

汽車過熱其實不是引擎自身的問題,而是冷卻系統或溫控失效了。很受消費者喜愛的豐田普銳斯曾經因冷卻系統的問題召回。(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汽車過熱其實不是引擎自身的問題,而是冷卻系統或溫控失效了。很受消費者喜愛的豐田普銳斯曾經因冷卻系統的問題召回。(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另外一個常見的引擎過熱的原因是控溫器發生故障。冷卻系統的控溫器不像你家裏的控溫器那樣將爐子通電或斷電,但也起到類似的作用。它是一種熱敏機械裝置,在溫度達到某一特定值時就會張開,讓冷卻液通過。這使得在冷卻液從引擎流向散熱器之前引擎的溫度能升高到一個設定值。如果控溫器在關閉的位置上出故障了,冷卻液就不能從引擎流向散熱器,引擎就會過熱。

另一個簡單而且容易修理的引擎過熱的情形是冷卻液水平過低。過一段時間以後,冷卻液會從系統中蒸發,如果沒有足夠的冷卻液流過引擎並且把熱量帶走,引擎就會過熱。

散熱器帽也是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如果引擎的散熱器帽出了差錯,冷卻系統內的壓力就無法保持,這會造成引擎過熱。新型冷卻系統是封閉和加壓的系統,這能使冷卻效率更高並且不會「沸騰」。

最後,引擎過熱還可能是因為曲軸箱沒有足夠的潤滑油流過引擎。就像冷卻液,潤滑油能幫助散熱,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潤滑油,也會發生引擎過熱,外加引擎嚴重磨損。

如何知道引擎過熱?

如果引擎過熱,儀表盤上的故障警示燈就會發出黃色或紅色的警告。(維基百科)
如果引擎過熱,儀表盤上的故障警示燈就會發出黃色或紅色的警告。(維基百科)

當引擎過熱時會有兩個明顯的特徵。第一個而且是最明顯的是,儀表盤上的故障警示燈 (通常叫做「危險警示燈」) 變亮。該燈的典型顏色是紅色或黃色,是不祥之兆。它意味著你要注意了,因為你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另一個引擎過熱的特徵是從冷卻系統的洩漏處散發出白色或淺灰色的蒸汽。當你在開車的時候通常很難看見,因為汽車往前跑的時候蒸汽總是落在車後,但是在紅燈停車時你就能看見,你的車就像自己在製造煙霧。

車過熱時應該做甚麼?

那麼引擎過熱時你應該做甚麼呢?首先,你應該知道,如果你繼續開那怕只是一小段距離,過熱的引擎可能會嚴重受損。你應該立即採取兩個步驟:

一是關掉汽車的空調。

二是打開汽車的加熱器,並且將風扇調到最高檔。

原因很簡單。空調會給冷卻系統帶來額外的負擔,導致更高的溫度。相反,汽車的加熱器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冷卻液在其中流通的內部散熱器,打開加熱器有助於讓引擎更接近於合適的溫度範圍。話雖如此,你不要在引擎過熱時開太長或太遠,這樣會導致災難性的引擎損壞,修理費用可高達數千美元。

如果你懷疑引擎過熱,那你應該沉著、安全地把車開到路邊並且關掉引擎。但是千萬不要立即打開引擎蓋,因為過熱的冷卻液可能會噴出來燙傷你的皮膚。而是應該等幾分鐘,直到你確定引擎涼下來了,再打開引擎蓋。

不同的車型有著類似的冷卻系統,大多數都有一個溢流水箱,如果水箱是空的,你可以往裏加冷卻液,再重新發動引擎。如果是冷卻液水平過低造成的過熱,這應該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是,那就應該叫拖車了。如果引擎過熱時你還想開一段距離,那你最好拿出汽車貸款計算器並開始在一些網站上比較車輛價格。買一輛新車可能比換掉因過熱而損壞的引擎更划算。◇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