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經院大陸經濟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3月17日表示,中共「十四五計劃」追求穩定以及創新轉型,更首度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不過中共正面臨著諸多內在挑戰,包括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生產力成長減弱以及債務風險加劇等問題。
中經院17日舉辦「展望中國大陸十四五期間改革與發展趨勢研討會」,劉孟俊於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所謂「十四五」,指的是中共第14個五年規劃。
劉孟俊指出,中共「十四五」追求穩定以及創新轉型,其「內循環」及「雙循環」戰略確有機會發揮其經濟增長動能,但與此同時,中共正面臨著四大內在挑戰。
第一、人口紅利消失和總需求不足。劉孟俊指出,中國自2012年開始,勞動人口便從成長轉為萎縮,據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預估,「十四五」期間勞動力人數年均降幅約為0.3%,到了2025年將降至8.85億人。
此外,中國總人口將在2025年至2030年間進入負成長,劉孟俊指出,總需求的不足,將導致長期經濟停滯的問題,加上中國人口撫養比回升,人口老年化的問題也會加快。
第二、生產力成長減弱與潛在增長率下降。劉孟俊指出,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指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成長放緩,加上中國殭屍企業與低效率的投資等因素導致生產率成長進一步放緩,從目前的4%降至2.5%到3%。
第三、中國資本生產力的減弱。劉孟俊指出,肺炎疫情之前,中國投資動能已逐漸削弱,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幾乎自2017年後就逐期下滑;另外,數據也顯示,中國內部的投資對其經濟增長貢獻效率正在減弱。
第四、中國債務風險加劇。劉孟俊指出,中國龐大的投資多源於大規模舉債,投資效率的偏低,恐造成債務違約的可能,也將進一步導致金融體系的系統風險。此外,中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持續擴大,2019年非金融部門槓桿率為258.7%,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第一季上升為274.5%。
劉孟俊進一步說明,居民槓桿的過快上升,將帶來銀行資產惡化、金融風險積聚,以及抑制居民消費成長等不良影響。
中國6億貧窮人口成大問題
中經院大陸經濟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吳佳勳也於會中發表專題演講。吳佳勳表示,中共「十四五」與「2035遠景目標」的重心將置於國內市場,主打內需和科技自主;其中,北京將推動新型基礎設施(5G、工業互聯網)、數碼經濟(AI)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能、生物科技等)。吳佳勳說,中國內需市場仍為世界規模最大,但「發展同時,這些產業也會更加競爭」,須持續觀察後續市場發展。
吳佳勳表示,中共推動國內大循環之際,同樣面對四大挑戰。首先,中國現在面臨消費市場的轉換,即「出口轉內銷」,但她表示,消費者恐難以支付原本以出口為導向的國產產品。
第二、地方保護主義。她解釋,各產業產能高度集中,過度生產超過內需市場負荷,造成惡性競爭便衍生失業問題;第三、城鄉貧富差距在疫情後進一步擴大;第四、貿易戰。疫情過後,整體更倚賴國有企業,可以說是「國進民退」。
吳佳勳指出,中國目前落於貧窮階層的約有6億人口,恐難以融入市場形成有效的消費力,成為中共要運用國內大循環帶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問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