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兒童啟蒙讀物有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此外還有一本書,它成書年代比較晚,到清朝才出現,但是在我們現代社會在2000年左右,從台灣到中國大陸開始風行,很多學校企業個人都在學習,這就是《弟子規》,為甚麼這本書會如此風行呢?

《弟子規》原本叫《訓蒙文》,這本書為甚麼會有兩個名字呢?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秀才叫李毓秀,他辦了一個私塾叫敦復齋,這個人很有才學,寫有《四書正偽》、《水仙百詠》等書,因為他一生都在治學,他就把傳統的經典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寫了一本書—《訓蒙文》。訓是教育的意思,蒙是啟蒙,主要是兒童的啟蒙教育,後來有人對這本書進行了修訂,名字就改成了《弟子規》,弟子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兒童少年,一種泛指所有的學習者,學習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弟子規》非常強調規矩要從小養成。那麼書中都有甚麼內容呢?

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這本書的內容源於《論語.學而》中的一段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不僅是《弟子規》的總序,也是《弟子規》全書的綱領,《弟子規》全文分為八個部份: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全書都在講如何具體踐行這段話。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上,前面六個部份都在講如何做人,最後一節才講如何學知識。中國傳統裏都認為:人,首先要成為一個具有基本道德規範的人,在這個大的前提之下,知識技能越多越好。但是我們現代社會中都顛倒過來了,對學生要求最重要的是知識,從小就讓他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對於傳統的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家庭和社會裏很多時候是模糊的。這也是為甚麼現代社會裏,問題少年這麼多,比如有的學生為了要零花錢甚至殺死自己的父母,有的因為一些小事,毒死自己的同學等等。在中國現代的教育體制中,很多老師為了升學率,只是關注成績,甚至有的老師管理人員本身就有問題,有的校長領著小學生去開房等。所以在這種混亂當中,如何理清秩序,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也成為社會問題的一個根本。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裏有沒有解決之道呢?我們從《弟子規》中可以看出一二,《弟子規》涵蓋了中國基本的道德規範,不僅講傳統理念,也講如何踐行,內容從孝悌仁義到恭謹博愛。

北宋‧蘇漢臣 《長春百子圖》局部(公有領域)
北宋‧蘇漢臣 《長春百子圖》局部(公有領域)

《弟子規》從「入則孝,出則悌」開始,因為中國人講仁義,但仁義不是憑空產生的,首先在家從最親近的人做起,講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到社會中將孝悌擴大到對更多人的仁義。

在《弟子規》「入則孝」裏,它詳細說了如何對待父母,在平時日常以及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在父母生病的時候以及去世的時候;在「出則悌」裏,講如何和兄弟相處,進而在社會上和同學朋友相處。

比如在「入則孝」裏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身體受到傷害,會擔心讓父母憂慮。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是如果品德上出了問題,做出傷風敗德的事,更是擔心父母親蒙受恥辱,辱沒門楣。

在「出則悌」當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兄弟間如果對財物不斤斤計較,那麼也就沒有甚麼怨恨了。如果言語之間能夠相互包容忍讓,那麼憤恨自然就平息了。

還有在個人修身上,在「謹」這篇當中「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講名牌、華麗。既考慮自己的身份場合,也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而不是一味和別人攀比。這和有些學生炫富、有的學生嫌棄自己家裏貧窮、不讓父母進學校怕丟人截然不同。

《弟子規》裏還有一些對言行上的講述,如「緩揭簾,勿有聲,執虛器,如執盈」,意思是我們在掀簾子開關門的時候,儘量輕一點、慢一些,避免發出聲響,古今有修養的人,都會儘量不打擾別人,在行為上一般儘量小聲安靜,這些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還有如「執虛器,如執盈」,當我們拿一個空的器皿的時候,就像它裏面裝滿了東西一樣,依然非常小心謹慎,從這一句話我們能看出一個人非常謙恭的心態和體態。

如果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近有道德的人,這些都做得很好,並且努力去踐行了,之外還有多餘的體力、精力、時間,再來追求更多的學問。這就是最後一段「餘力學文」,裏邊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了道理不能身體力行,只是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氣罷了,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放置整齊,不得凌亂,一切物品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古人做很多事情之前會先調息靜心,身心安定再去做事,如果墨都沒有磨好,字寫得歪歪扭扭,說明心是浮躁的,沒有清淨安定。

《弟子規》裏還有很多很好的內容,不僅道理深厚,又能指導人具體如何去做,對於文化斷層很多年的中國人,非常容易吸收理解,所以前幾年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很多成人、企業都在學習,這或許是它風行的原因之一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