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曾先生工作穩定、作息正常,幾乎不去醫院看病,也一直沒有健檢的習慣。近日他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慾的情況,原本以為多休息就會恢復,但體重卻開始不明原因減輕,3個月體重下降約16公斤。後來因為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才前往醫院就醫。

通過檢查發現,曾先生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於是胃腸肝膽科醫生會診一般外科醫生評估手術可行性,考量嚴重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決定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後續還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胃癌初期無特異性症狀

胃癌位居世界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患有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等族群,以及飲食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與高香料食物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患者容易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由於胃癌進程快,如果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

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生陳家輝說,臨床上「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共3部份,治療胃癌最好的方法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較好的預後情況。

不過,部份癌症晚期的患者雖然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與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例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份腫瘤等,以提升生活品質。

成功案例治療經驗分享

陳家輝說明,以上述案例曾先生為例,他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如果直接進行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曾先生的體重已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在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

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方法不但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也讓患者得以進食;後續再進行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促使腫瘤縮小。

在術後5個月,曾先生的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開始變好,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1/2的胃,並清除周邊淋巴。在第2階段術後7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兩周後平安出院。

及早治療以提升存活率

陳家輝提出,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胃癌手術後的5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四期胃癌,5年存活率也有10%,但並非所有第四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醫療團隊必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再與患者、家屬討論最適切的治療方式。

陳家輝提醒民眾,胃癌的發現時機與首次手術攸關患者的預後情況,因此如有胃部不適症狀,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