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生在蜀地,出生前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而生下他,因而以「太白」為字,蘊藏著他與仙界的連繫信息。他初次到京師,賀知章見到他奇姿不凡,看著他的《蜀道難》,連連四度讚歎李白是「謫仙」。「謫仙」的冠號,把李白的前世、今生和此生修道返本歸真的心路歷程都涵蓋進去了。在李白的許多詩歌中,也一再顯現他尋仙境、返本歸真的生命追尋。李白的一生經歷了哪些修煉的考驗呢?

李白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上陽臺帖》。釋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公有領域)
李白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上陽臺帖》。釋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公有領域)

李白說:「岧嶢廣成子,倜儻魯仲連;卓絕二公外,丹心無間然。」見《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那時他五十五歲了,詩中表白他一生的追尋,一直就是兩座人生標竿,一是授予黃帝修仙之道的廣成子,另一是奇功排解一國紛難又辭金辭官的魯仲連。古典詩詞家葉嘉瑩說:李白的人生「他是把仕和隱結合在一起去追求的」。李白走在隱與仕兩條路上,不管是隱是仕,筆者以為其本質是合而為一的,他都帶著亦仙亦俠的精神,精進走在凡間的修行路上,他衷心追求的就是和黃帝一樣,「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返回天界。這種在人間雲遊修行的心路與歷練,從李白詩中可以得到充份的應和。

李白前世今生,修行續前緣

李白號青蓮居士,稱自己「青蓮居士謫仙人」,見《感興六首˙其四》,自述「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在《答山中俗人》詩中,豁然開展他的仙境清韻:「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彥周詩話》說:賀知章呼李白為謫仙人,他觀了此詩後心中信之不疑。

三十歲左右,李白在詩中自表前生是修行得道的如來,金粟如來和其前身淨名大士都是他的過去世:

青蓮居士謫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

金粟如來是後身。

詩作中的自述,隱隱透露著李白的前今生與仙界的關聯。因為這些根基吧,在這一生中,李白早把名利看成累贅、生命自在安閒的拘絆。具有大根器的李白對俗世中誘惑人的名利情,早已看破二道關。

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

李白少時受一老婆婆「鐵杵磨成繡花針」啟發,留下勵志故事。他讀書不為功名、不為出仕,是為了和聖人相通,和出凡的境界相連。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見《上裴長史書》。六甲是天干配合地支的曆書,也是道家的書籍;百家就是古代諸子百家之書。李白的族叔李陽冰言:「太白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多天仙之辭。」見《草堂集序》。說李白讀的都是聖人之書,恥為放蕩頹靡之作,詩文多天仙之辭。

《新唐書》記載李白:「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在未離開家鄉前,他就隱居在蜀地岷山,也不應州舉出仕做官。他還喜愛縱橫術和擊劍,行俠仗義,輕財重施。

常人最是牽掛的名利,在李白的人生中為何物?在他《古風》系列古詩中,常見表修道心跡的文字,像是以下這首,他把名利甩在身後,在煙霧中尋索著上蓬萊之路:

在世復幾時,倏如飄風度。

空聞紫金經,白首愁相誤。

撫己忽自笑,沈吟為誰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

終留赤玉舄,東上蓬萊路。

秦帝如我求,蒼蒼但煙霧。

李白:「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終留赤玉舄,東上蓬萊路。」圖是清代盧湛畫《江山共老冊》中的溪山仙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李白:「名利徒煎熬,安得閑餘步;終留赤玉舄,東上蓬萊路。」圖是清代盧湛畫《江山共老冊》中的溪山仙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赤玉舄」是修煉成仙的安期先生留給秦始皇的一雙赤玉做成的鞋子。秦始皇東遊求仙術時請見了安期生,懇切和他交談了三日夜,並賜給他值千萬的金璧,安期生都沒帶走,留下一雙「赤玉舄」為報,並在留書中寫下「數年後,求我於蓬萊山」。李白託此表明看空名利,去掉了修佛、神隱修仙的阻礙。《古風》五十九首中,有許多他學道求仙的心跡。

他離開家鄉歸隱岷山後,住到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還是喜愛隱逸的生活,他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住在徂徠山,酣歌縱酒,號「竹溪六逸」。到了天寶初年,年過不惑的李白客遊會稽,又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學道一段時間。

李白詩吟「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自述了心神寧靜祥和修道初成的境界,以及修煉所見的仙境景象。圖是宋˙趙伯駒仙山樓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李白詩吟「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自述了心神寧靜祥和修道初成的境界,以及修煉所見的仙境景象。圖是宋˙趙伯駒仙山樓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李白從年輕到壯年都是在「隱逸」中修道、煉丹、遊仙,不同於一般俗世的格局。過程中他與司馬承禎、胡紫陽、北海高尊師、丹丘生等著名道士結成了好友,留下許多佳話。豪放不拘的謫仙展現的是不同於小眾、不同於凡俗的胸廓。

好閑復愛仙,為何情牽

一介「好閑復愛仙 」的高士李白,為何又走入仕途?

人們稱李白為謫仙,但不知他因何執著而落凡塵。人們看到他輕財捨名,從年少就走上求道之路,而他心中一角又一直矗立著任俠高士魯仲連的雕像,讓他臨機遇就想去實踐,成了他這一世修行的一關。他出仕的理想不為仕宦貴職,而意在建立魯仲連般的超凡奇功,然後不受千金、不受官祿,飄然而隱。宛然似《大鵬賦》中氣概不凡的大鵬展姿,舉羽一振,飛濺海浪三千里,一飛沖天九萬里,充滿仙人的氣勢。

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人生中第一次從道途轉入仕途。這一年,吳筠待詔翰林時,曾與吳筠隱居學道而相善的李白因此也到了長安。吳筠和另一位道人司馬承禎讚揚推介李白給玄宗皇帝。李白無意科考,而他的求道之途就牽引著他走上仕途面對考驗。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李白,論當世之事,李白奏頌一篇。玄宗「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授他翰林待詔一職。李白成了玄宗身邊待詔的御用文學家。唐玄宗在宮人行樂時,對著良辰美景,想得逸才詞人吟詠,以誇耀於後,當時就命人召來李白。見《本事詩.高逸第三》。

(未完,下周四續)◇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