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在中國防火長城越蓋越高、審查及監控制度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互聯網讓中國走向更加開放的預期根本沒有實現。不僅如此,觀察家們還發現,中國互聯網文化正在改變一整代人,他們對於吸收牆外資訊的意願大大降低,甚至為防火牆辯護。

據自由亞洲報道,二十七歲的陳尚德,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中國互聯網產業工作,現在北京一家用戶上億的短視頻公司擔任小主管。

今年八月中,當央視發佈一則批評「吃播文化」的報道,陳尚德的公司很快動了起來,清理所有大胃王播主及熱門排行榜。

「現在就是資訊沒有一個規則,也說不清楚哪一個事情會導致你公司出事。每個公司都不想變成出頭鳥。浪費食物這個事情,央視新聞都發了,我們就不可能在去推熱門。」

陳尚德告訴記者,這種恐懼下的自我審查,近三四年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內部的一種慣性行為,甚至不需要網信辦、中宣部下達「指令」,公司就會自行揣摩上意自我「清理」。

中國互聯網的資訊「繭房」 培養出一些「異類」

網絡管控的口子越縮越緊,以前只是不允許討論天安門,接著不讓談時政、不能評領導、不能談疫情,現在連大胃王吃播都管上了,下一步呢?陳尚德對於這種自我審查的變化感到不安。

陳尚德時常帶著這些疑問,卻也很快意識到,像自己這樣還有些批判性思考、還會翻牆讀不同資訊的人,在同齡人裏彷彿成了異類。

「有時候把我關心的一些話題、新聞丟到群裏,就沒人理我了。」陳尚德說,「更年輕一輩更關注娛樂八卦,最常用的資訊來源都是在微博、微信兩個埠,再加上抖音、bilibili、知乎這些(網站)。」

中國互聯網打造起完整的資訊繭房,人們在裏頭以為世界很完整,但是,李文亮去世時爭取言論自由的吶喊呢?

陳尚德解釋說:「感覺很多人會參與到某一件事,但在沒有得到全面的資訊、還不足以支撐他堅守這個東西之前,就被官媒或其它的訊息說服,然後就轉變了。」

跟防火牆一起長大 的一代人

在中國長大的80後、人權觀察組織研究員王亞秋說,中國政府搭建起的防火長城以及資訊監控,已經重塑了新一代人的世界觀與思考方式。

互聯網讓中國走向擁抱自由、開放社會的預期,根本沒有發生。

「2007年我上大學的時候,作為一個年輕人能明顯感覺到很多機會。比如說我能和維權律師交流,大家覺得我做一點事情能改變中國,有這種很向上的感覺。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關於政府腐敗、隱瞞資料的討論,有巨大的一股力量在民間,大家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改革、訴求真相,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

在王亞秋大學畢業後的10年裏,中國陸續遮罩了谷歌、臉書、推特和Instagram,還有數以千計的外國網站。於此同時,大量功能相彷的中國網站冒了出來,為中國人建立一個外表看似完整、背後卻嚴密審查的互聯網世界。

王亞秋觀察,不同於曾經努力想推倒防火牆的80後、90後,現在00後反而出現「為牆辯護」的聲音,他們順從了中國官方的語境,認為防火牆保護中國免於社會動盪、免於受到虛假資訊的侵害,甚至為中國成為科技巨頭的角色深感自豪。

王亞秋說:「 像80後、90後,至少有過經驗,上過臉書、推特,經歷過網站被封、經歷過微博原來有很大的議論空間…….你以前有經歷過自由、自由討論的經驗,你就不喜歡沒有自由。另外一個原因,是國家審查、宣傳更加厲害了。」

從推牆、翻牆到為牆辯護 中國互連網審核帶來甚麼?

哈佛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楊宇凡及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在2018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互聯網審查制度帶來的影響,不僅是讓人們難以取得敏感資訊,而是營造了一種環境:讓公民在第一時間根本沒有意願取得不同的資訊。

當時,研究人員給北京兩所大學的近一千名學生提供了能夠繞過審查的免費工具,但發現近半數學生並沒有使用它。使用的學生中,也幾乎很少人流覽被中國遮罩的外國新聞網站。

陳尚德說,身邊朋友討論翻牆,多是為了使用被中國封鎖的Instagram來追星,頂多聊一下哪一個翻牆軟體比較穩定,方便下載追星的圖片。

「推翻(防火牆)?沒有人還在關注這個問題吧。」他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