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繪畫中出現的Cangiante(換色法)、Chiaroscuro(明暗對照法)、Sfumato(暈塗法)和Unione(統合法)這四種風格迥異的繪畫技法被後世廣為流傳,許多藝術巨匠都曾經出神入化地運用它們創造出輝煌而美麗的藝術珍品。比如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三傑在世時,米開朗基羅的繪畫作品中常常採用Cangiante;達芬奇喜歡使用Sfumato;而拉斐爾則能完美地運用Unione。

Cangiante:換色法

文藝復興前期意大利繪畫雖然也有膠繪(Détrempe)、蠟彩(Encaustique)等諸多畫種類別,但還是以濕壁畫(Fresque)和坦培拉(Tempéra,或譯蛋彩)為主。

當時受到技術及材料的時代侷限,色料種類很少,藝術家們只能用很有限的少數幾種顏色作畫。尤其是在濕壁畫的繪製中,由於石灰上不能使用對鹼性物質敏感以致產生不良化學反應的顏料,所能使用的顏色就更少。因此當時的畫家採取了相對簡單的辦法來表達色彩和明暗,諸如簡單地在物像固有色中調入黑色來表示暗部等方式,以用顏料畫素描的辦法來表達彩色的物體,而對色彩變化卻無法深入表現。這時Cangiante——換色法就應運而生了。

這種方法旨在使用近似的顏色代替簡單加白的亮部或簡單加黑的暗部,只要這兩種顏色的明度和色相差異不太大就可以。早在喬托(Giotto)的作品中就能看到他偶爾用到這種方式,而安吉利科修士(Fra Angelico)就開始較多地運用這種以近似色代替的辦法了。

其實這種方法雖然被稱為是一種技法,但還是源於色料種類不健全時代的權宜之計。隨著進入文藝復興盛期時,顏料的種類也豐富了許多,然而這種傳統卻被承傳了下來。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公元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 就是將這種技法發揚光大的人。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中的先知丹尼爾(Prophet Daniel,或譯為達尼爾、但以理)。注意先知袍子在膝蓋上的黃色和旁邊的綠色,以及淡紫色暗部換成朱褐色。(公有領域)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中的先知丹尼爾(Prophet Daniel,或譯為達尼爾、但以理)。注意先知袍子在膝蓋上的黃色和旁邊的綠色,以及淡紫色暗部換成朱褐色。(公有領域)

米開朗基羅公元1505年~1507年繪製的《聖家庭與聖約翰》The Doni Tondo,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公有領域)
米開朗基羅公元1505年~1507年繪製的《聖家庭與聖約翰》The Doni Tondo,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公有領域)

米開朗基羅喜歡色彩本身對藝術家意境的表達,因此從藝術的角度他反對在色彩中簡單地摻入黑色來畫暗部,而喜歡用較純的顏色。比如他畫的西斯汀天頂畫,為了體現天堂的光輝和神的光明,他採用很純、很明亮的顏色換掉了許多原本應畫得灰暗的色彩,通過改變色相的方法提升了色度、調亮了色調。這就使得天頂畫呈現出非常光亮、光芒四射的色彩效果。

由於米開朗基羅的名聲和影響力巨大,也使得Cangiante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以致後期此法一直被沿用下來,並形成了一種藝術風格,在色彩上給予一定程度的誇張表達。後來的畫家,如風格主義(maniérisme,或譯「矯飾主義」)和楓丹白露畫派的作品中也時常看到此技法留下的痕跡。

風格主義(maniérisme,或譯「矯飾主義」)代表畫家朱利奧•羅馬諾 Giulio Romano (公元1499~1546年) 的《巨人的淪陷》。(公有領域)
風格主義(maniérisme,或譯「矯飾主義」)代表畫家朱利奧•羅馬諾 Giulio Romano (公元1499~1546年) 的《巨人的淪陷》。(公有領域)

Chiaroscuro:明暗對照法

卡拉瓦喬(Caravaggio)公元1601年繪製的《在厄瑪烏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Caravaggio)公元1601年繪製的《在厄瑪烏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Chiaroscuro從廣義上講是指用明暗來表達形體和空間的起伏變化,這種技法早已被當今幾乎所有的學院派所傳授,而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畫家就已經使用它了。雖然後來巴洛克前期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暗背景下將強烈的光線佈置於主要人物身上,通過加強了的對置明暗關係使畫面達到戲劇性的舞台劇效果,因此常常被稱為明暗對照法的代表人物,但實際上在他之前許多畫家就把這種技法掌握得爐火純青了。比如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很多作品就已經體現出畫家合理地運用明暗組織畫面,從而在二維的平面上形成了三維景深的空間效果和人物立體的美感。Chiaroscuro之所以被稱為是一種技法,是因為它其實是一種與客觀事實不一定相符的處理手法。舉例來說:比如在露天下畫一個人,通過實際觀察我們會發現,自然的天光一般都是四面來光,不會像單一光源那樣造成非常明顯的明暗狀態。然而在繪畫中為了便於藝術家塑造出立體感,即使人物身處大自然中,也經常被處理得像在單一光源之下,這便與客觀現實有所不同了。

喬凡尼‧貝里尼於威尼斯聖吉歐教堂繪製的祭壇畫《寶座上的聖母》,油畫於木板。威尼斯學院畫廊收藏。畫家合理地以明暗組織畫面,使用明暗對照法在二維的平面上形成了三維景深的空間感和人物立體的美感。(M0tty:維基公共領域)(局部)
喬凡尼‧貝里尼於威尼斯聖吉歐教堂繪製的祭壇畫《寶座上的聖母》,油畫於木板。威尼斯學院畫廊收藏。畫家合理地以明暗組織畫面,使用明暗對照法在二維的平面上形成了三維景深的空間感和人物立體的美感。(M0tty:維基公共領域)(局部)

由於不同地區畫家之間的來往,使得各種技法在各國相互影響,逐漸讓各類藝術風格走向成熟。比如以凡‧艾克(Van Eyck)等人為代表的早期弗拉芒(Primitifs flamands,或譯早期尼德蘭)繪畫技法流傳到意大利地區後,在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等地就逐漸演變出了一些與其本土技法融合後稍有不同的變體技法。當時的畫家在完善明暗對照法的過程中也逐步地發展出越來越豐富的繪畫語言。◇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