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三峽水庫迎來建成後最大洪峰,18日,習近平今年第一次出現在洪水災區慰問。習談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三峽大壩的修建理念相反,被外界認為習在甩脫責任。
受連續強降雨影響,長江上游多條支流發生洪水,8月17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在長江上游形成,19日,洪峰進入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在每秒75,000立方米左右,這是三峽建庫以來入庫最高流量。
大壩10孔泄洪 歷史首次
據陸媒報道,長江、嘉陵江多路洪峰襲擊重慶,洪崖洞、朝天門、磁器口等多處景點被淹。重慶啟動有史以來首次防汛I級應急響應。著名樂山大佛18日被洪水淹沒至大佛腳趾處。據稱這是1949年來,樂山大佛首次被洪水淹至腳趾。
19日上午,三峽水庫已開啟10孔泄洪,下泄流量達到每秒48,000立方米,同樣也是三峽建庫以來最大下泄流量。19日上午9時,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禦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資料顯示,三峽大壩有23個泄洪深孔和22個泄洪表孔,新聞報道的是10個泄洪深孔全部打開,下泄流量每秒近5萬立方米。
這是甚麼速度呢?有人拿汽車飛機來比較,汽車一般速度在每秒30米,火車不超過每秒100米,飛機不超過每秒1,000米。假設泄洪孔長寬高都是10米,那從三峽水庫出來的100平米的水,速度就是每秒48米,跟火車速度差不多。
時評員:加重下游災情
時事評論員王華表示,三峽這麼泄洪,對下游來說,是在加重災情,而不是減少災情,因為洪水季節下游本來希望大壩能攔截洪水,哪知大壩泄洪這麼厲害,下游只得遭殃。
洪水速度這麼快,是因大壩裝的水太多,水壓太高,假如不修這個大壩,不攔截那麼多水,讓水自然流動,也許還不會有這麼高速洪峰衝擊下游,加劇宜昌、武漢、淮河等下游地方的洪災。
1993年三峽工程預算投資為900億元人民幣,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在立項當初就有很多水利學家堅決反對,但江澤民、李鵬因貪圖個人利益以及所謂「高峽出平湖」世界壯舉,堅持要「與地鬥」,結果為中華民族埋下巨大隱患、甚至滅頂之災。
習安徽考察 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8日,習近平到安徽有千里淮河第一閘之稱的王家壩閘視察,它是控制淮河幹流流量的關鍵部位,7月一度16次開閘泄洪。
為保上海等發達地區,中共在安徽多次泄洪,令安徽成今年洪災的重災區。洪水淹浸大量農田,農民痛心今年會顆粒無收。
網絡上流傳幾個安徽人拍攝的影片,他們說:「我們安徽人窮,但我們不傻,這次我們做了犧牲了,今後哪天您要是遇到安徽人討口到你家,請給他一口飯吃!」
另外,今次亦是習近平7月底出席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儀式後,首次公開露面,也是習今年第一次出現在洪災現場。洪災已導致至少150人死亡,近1,500億元人民幣損失。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到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他說:「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這個鬥,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提高抗禦災害能力,在抗禦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平。」
王華表示,習近平的言外之意顯然是表達三峽靠水庫的方式抗洪很原始,全世界利用水庫抗洪的時代早就過去,美國、德國等很多國家,早就把修建好的水庫炸掉了,因為實踐證明,水庫並不能防治洪水。
「這裏習近平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提到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與三峽大壩的建設宗旨完全相反了。當年修三峽大壩,就是要征服自然,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王華說。
這是習的一貫思想。習曾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提到,「人與自然是個生命共同體」: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習近平這次抗洪首次公開露面就提及與三峽工程建設相反的言論,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想撇清自己與三峽項目的責任,公開甩鍋(撇清關係)。
風水師:三峽大壩切斷中華龍脈
習近平談到的命脈,令人聯想到百姓常說的龍脈。很多中華水利專家、學者早在十多年前就發表反對中共修建三峽大壩,批評中共毀了中華民族龍脈,恐禍及子孫。
據風水師介紹,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角度看,天地人一氣。氣在地面凝結為龍脈,形成山脈和水脈。因此,從昆崙山開始,中國有三條山龍,兩條水龍。龍脈通,則國運昌。龍脈窒,則國運必然受影響。三峽大壩的修建切斷了中華民族龍脈,導致中華民族的巴山蜀水的天府之國盡毀,經濟受到極大損失。
據說當年三峽的修建過程中發生許多靈異之事。在修建過程中,人們發現一條龍現身。據說當時工人們正在挖洞,突然有一個人喊著:「龍、龍,下面有一條大龍。」因施工過程而使龍的脊背受了傷,就在人們看到龍盤旋而起並正在看他們的時候,這條龍隨即就飛離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