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祈禱靈驗,那麼詛咒也會靈驗,一個人祈禱求福,也抵不住整個國家百姓的詛咒。國之興亡,在於民心向背。
甲骨文的「 」字,由「示」「卩」「口」三部分組成。左邊的兩橫一豎(示),代表祭台或神靈;右邊像人跪在地上對著祭台或神靈禱告;「卩」是跪著的人形,上面的「口」意思是人用嘴與神靈溝通。
「祝」的本義是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祭祀時主持祭禮之人也稱為「祝」。現代人用「祝」,意思是表示對人或對事的美好願望。
詛,則是求神加禍於別人,泛指咒罵。
《晏子春秋》裏有個故事與這個典故有關,大意是:
景公患病,整整一年都沒好,非常痛苦。期間他派祭祀大臣史固和祝佗去巡祀山川宗廟,所用的犧牲、美玉等祭品非常齊全,比先君桓公還多一倍。結果景公的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重了。
景公認為,史固和祝佗祭祀的時候沒有用心,得罪了山川之神及列祖列宗,才導致他的疾病沒有好轉,所以景公想殺死他倆以祭上天,解除上天的憤怒。
晏子表示反對,他說,現在國君您喜好狗馬、重刑厚殮,為此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如果祭祀大臣如實地向神靈陳述,那神靈肯定會生氣,如果他們隱瞞您的過錯,那就是欺騙神靈,神靈也會生氣,這樣說來,他們是說真話也不行,說假話也不行,怎麼祈禱?全國各地向上天詛咒您的人太多了,假若祈禱靈驗,那麼詛咒也會靈驗,史固和祝佗兩人天天在外祭祀,不停地為您祈禱求福,也抵不住整個齊國人對您的詛咒啊!
《論衡》也記載了一個「亡國怨祝」的故事:
春秋時晉國貴族中行寅面臨大敵,大難臨頭之際,他召來掌管祭祀的太祝簡,問罪於他說:「你身為太祝,辦事不力,以致激怒鬼神,使我的家族面臨滅頂之災。」
太祝簡平靜地回答說:「祭祀天神和祖先能祈求福報,有益於國家昌盛,但百姓的詛咒也會使國家滅亡。您橫徵暴斂,招致了百姓的怨怒責罵,現在是我一個人為您祝禱,可是一國人都在詛咒您,我一個人的祝禱,怎能抵消舉國萬眾的詛咒?眾怒難犯,您的滅頂之災不是在意料當中嗎?當太祝的有甚麼罪過呢?」中行寅這才感到慚愧。
福氣不是求來的,是為政中點滴的積累。做了壞事招致民怨沸騰,不反思自己的德行,還去佛菩薩面前禱告,神佛如果保佑了他,也不符天意啊。所以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宋朝洪邁亦言:「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