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代,有很多修煉人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當時的帝王將相,莫不崇佛敬道。

根據史書記載,隋唐時代,有一個名聞朝野的道士叫葉法善。出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卒於唐朝唐玄宗開元年間,活了一百零七歲。葉法善是括州括蒼縣人,自曾祖三代為道士,到他這兒已經是四代修道了。當時的道士一稱,指的是修道之士,並不一定是出家道人。在唐高宗的時候,他開始因為道術高明而名動朝野。從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一直到唐玄宗,都對他禮遇非常,他還一度被加官進爵,尊寵莫與。既然這麼受器重,當然是因為有真本事了,在唐玄宗時期,他常常在有大事發生之前就稟告給玄宗。見《舊唐書》、《新唐書》。

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唐玄宗不但禮遇修煉人,而且對修道也上心,雖貴為帝王,也常常認真修煉,還掌握了一些變化神通。看他的讀書筆記《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還真不是一個常人能夠有的見地。

唐明皇精於樂理,擅長作曲,有一紫玉笛,一生珍愛不已。當他因為安史之亂避禍於四川的時候,已是暮年。一日撫笛吹曲,忽然有二鶴至,隨曲翩然起舞,曲終而鶴不見。明皇嘆道:我是孔升真人下世,今天使命完成了,玉帝要召我回去了。乃逝。見《明皇雜錄》。

有一個葉法善和唐玄宗中秋遊月宮、記仙曲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明皇雜錄》,在《太平廣記》裏也有記載。這裏我們改編了《初刻拍案驚奇》裏面的故事。

開元初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色如銀,萬里一碧。玄宗在宮中笙歌進酒,憑玉欄,仰蒼穹,賞皓月,不覺襟懷曠盪。玄宗心思:「此月普照萬方,如此光燦,其中必有非常好處。聽說嫦娥竊藥奔月。既有宮殿,定可遊觀。只是如何得上去?」急傳旨宣召葉尊師,法善應召而至。

(大紀元資料圖片)
(大紀元資料圖片)

玄宗問道:「尊師道術高明,能帶我到月宮一遊嗎?」法善道:「這有何難!就請御駕啟行。」於是葉法善將手中板笏[1]一擲,現出一條銀色的長橋來,那頭直接著月內。法善就扶著玄宗,踱上橋去,隨走過處橋便隨滅。只覺得才走了不到一里多,就到了一個地方,這裏露下沾衣寒氣逼人。面前有座玲瓏四柱牌樓,上面有個大匾額,寫著 「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大金字。倆人從大門走進來,看庭前是一株巨大無比的桂樹,枝葉繁茂。桂樹之下,有無數白衣仙女,乘著白鸞[2]在那裏起舞。這邊庭階上,又有一夥白衣仙女,拿著樂器伴奏。她們看見二人走進來,既不奇怪也不理睬,仍然玩自己的。玄宗呆呆看著,法善指道:「這些仙女稱作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叫《紫雲曲》。」玄宗素曉音律舞蹈,將兩手按節,一一默記了。後來,回到人間宮中,把曲子和舞蹈傳與楊玉環,名《霓裳羽衣曲》,流於樂府,為稀世罕音。

玄宗聽罷仙曲,已是凍得發抖了,就想回去了。法善駕起兩片彩雲,倆人腳沒挪窩就到了人間。路過潞州城上,細聽更鼓已是三更,夜深人靜。當時月色明朗如晝,照見城中如晝。法善提議說:「臣侍陛下夜臨於此,此間人如何知道?剛才陛下習聽仙樂,何不就在這兒練習練習?」玄宗道:「甚妙,甚妙。不過沒帶我的紫玉笛來。」法善問:「玉笛何在?」玄宗道「在寢殿中。」法善說:「這個不難。」將手指一伸,玉笛就從雲中墜下。玄宗很高興,接過手來,把心裏記下的《霓裳羽衣曲》吹了一遍;又在袖中模出數個金錢,灑了下去,然後倆人乘月色駕雲回宮。潞州城中,有睡不著的,聽得笛聲嘹亮不同凡響;有爬起來聽的,卻在半空中吹響。次日,又有人在街上拾到金錢,報知府裏。府裏官員想是非常祥瑞,就上奏皇帝。十來日表到御前,玄宗看表上寫著:八月望夜,有天樂臨城,兼獲金錢,此乃國家瑞應,萬千之喜。玄宗心裏明白他們誤會了,不覺大笑。

這就是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和《霓裳羽衣曲》的來歷。

[1] 笏,是古代臣子上朝所帶的板,要稟奏甚麼事就扼要寫在板子上。

[2] 鸞,鳳凰的一種,雄的叫鸞。

~載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