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從武漢出發,短短兩個多月蔓延全球。許多國家陸續採取了停工、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一下子,全球經濟似乎癱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地球上發生了許多戰爭和瘟疫,但是,從來沒有哪一次造成這樣嚴重的後果,整個世界處於不安和懵懂的狀態。雖然疫情仍在繼續擴散,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從這次全球疫情中發現一些極其深刻的教訓,而這些教訓與經濟全球化有直接關係。

四、當前的全球經濟碎片化

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來說,這次全球經濟活動「停頓」是場飛來橫禍,類似於自然災害突發造成的衝擊。但它與自然災害的不同在於,自然災害的衝擊是強加給人類的,對人類來說,因自然災害而經濟下行,屬於經濟遭到不可抗拒之力的破壞;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人類為了自我保護而主動限制經濟活動的常規運行,導致經濟下行。用個比喻來形容,相當於人類為避免相互傳染而暫時拉了經濟活動的「電閘」,要等到確認沒有危險後再「合閘」;這種情況與「供電系統」停止運轉、停止「供電」是兩回事。

目前各國經濟陷入不同程度的半停頓狀態,不是因為經濟本身發生了重大「事故」,而是因為各國都臨時「拉閘」。然而,全球經濟「拉閘」之後,30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全球化了多年的經濟活動一下子被「碎片化」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發生疫情,屢見不鮮,但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這麼大的衝擊。

目前的全球性不安主要是健康擔憂造成經濟受衝擊,而全球化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災禍的全球延展。很多西方國家的人一輩子沒經歷過這種甚麼都無法把握的不確定現實社會,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突然被切斷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調適。現在的不安都還在淺層次,諸如工作、學業、家庭自我隔離期間日常生活的維持等等。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許多人還沒充份意識到的深層次的不安,要不了多久,人們就會體會到,世界發生改變了,很多此時此刻的不確定性可能漸漸地表現出一種新的模式。比如,「世界工廠」裏部份企業沒按期收到訂單,發達國家一些商店發現某些商品的供貨公司庫存快空了;國際旅行要重新考慮了,上飛機時似乎一切OK,下飛機時已禁止入境了,對那些把國際旅行當作生活和工作的一部份的個人、公司、非政府組織來說,原來生活的那個世界不再緊密相連了,在許多國家所有國際旅行者都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五、全球化重置已經開始

這種深層次的不安意味著,我們不知道國際社會還會發生哪些變化,更不知道哪些因素導致這些變化,也不清楚該如何評價這些變化。由於對變化是甚麼、為甚麼發生懵懂,自然也就不知道,該默認這些變化,還是強行把可能發生的變化改回原狀。此外,那些已經發生的變化,哪些是無法挽回的,努力挽救也沒用,我們還是不甚了了。

實際上,這次全球經濟「拉閘」是經濟全球化首次比較完整地展示出它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說明,經濟全球化並不是個完美無缺的跨國經濟運行系統,它有一系列弊端。第一,由於擔心衝擊經濟,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不敢斷然封關,導致疫情惡化,待到疫情惡化再封關,為時已晚;第二,旅行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副產品,它也同時讓一國疫情變成了全球疫情;第三,經濟全球化的重點國家經濟停頓,便造成多國經濟受衝擊。

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大廈前的各國國旗。(Johannes Simon/Getty Images)
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大廈前的各國國旗。(Johannes Simon/Getty Images)

以上教訓提醒我們:

一、過去對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包括中國,西方國家基本上把它們的體制和政府運作看成與發達國家類似,從來沒有風險防範意識。這次事件後各國跨國公司和金融界不得不重新校正自己的經營模式,防範類似危機的再度衝擊。

二、從沙士1.0版後有了這次沙士2.0版,終於釀成全球經濟大震動,沒有任何人敢擔保,今後中國不會有沙士3.0版乃至N.0版,因此,經濟全球化的佈局必須要有防意外衝擊的「防波堤」,而不能每次都不設防,事到臨頭再慌亂無措。

三、所謂的防波堤,至少要考慮全球化佈局必須避免對單一大國的依賴。此前經濟全球化已經從一國化佈局向多國化佈局「轉軌」,這次經濟「拉閘」之後全球供應鏈重組會加快。

四、跨國公司的國外營運必須更多地依靠遠程通訊,而減少不必要的國際旅行,至少一段時間內頻繁去中國做商務旅行不是商務人員的最佳選擇。如果跨國公司過度依賴對中國的工廠檢查、產品檢查等現場工作,不能靠遠程通訊解決供貨問題,他們可能會考慮以後減少對這些工廠的使用。

過去中國只考慮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甜頭,很少想過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苦果。那麼,現在至少可以預計以下幾點。

首先,各國跨國公司和金融界的風險防範意識開始大幅度提升,特別是防範可能來自中國的意外衝擊。

其次,跨國公司從「一條腿撐著」逐步變成「兩條腿走路」或「多條腿走路」,也就是說,把「雞蛋放到不同籃子裏」。中美貿易戰之前,大批跨國公司把「雞蛋」都放在中國「籃子」裏,在中國「造雞蛋」,再從中國「買雞蛋」供應本國市場,不但美國公司如此,歐洲、日本、亞洲的企業也如此。現在它們終於體驗到了深刻的教訓,必須改變同一產品單地下單的經營策略,改而安排同一產品多國生產。中國目前許多出口企業無法正常運轉的局面,會加快這些跨國公司轉移訂單的速度。

疫情在中國爆發,不僅衝擊中國經濟,也推動了供應鏈轉移出中國。歐盟的中國商會會長認為,經濟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圖為中國溫州一個工廠生產線的工人帶著口罩工作。(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疫情在中國爆發,不僅衝擊中國經濟,也推動了供應鏈轉移出中國。歐盟的中國商會會長認為,經濟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圖為中國溫州一個工廠生產線的工人帶著口罩工作。(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再次,有關經濟全球化的重新佈局,跨國公司過去只看中美經貿談判的關稅變化,或許還猶豫不決或心存僥倖。現在不得將供應鏈重組列入長期規劃,逐步落實。過去跨國公司的同行競爭比的是誰更多地利用「世界工廠」,今後可能變成比誰能減輕對「世界工廠」的依賴,從而保證產品來源的多元化和供應低風險化。

天津港在裝卸貨物。(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天津港在裝卸貨物。(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從這個角度來講,「世界工廠」的鼎盛之時,也是它走下坡路的開端。一旦走上了下坡路,就不再有重新爬上坡的可能了,幾年後跨國公司在其它國家開設的工廠正常運轉後,「世界工廠」要麼變成「世界各國工廠的零部件廠」,要麼變成「世界空廠」。關注這方面的動向,與其看北京的表態,不如看各家跨國公司的營運實況,因為跨國公司才是「世界工廠」的真正「老闆」。中國從加入經濟全球化以後到現在,最大的經驗和教訓就是:經濟全球化不可能被一國壟斷,「世界工廠」更不是卡各國跨國公司脖子的「葵花寶典」。中國經濟,興靠經濟全球化,衰也因經濟全球化。因為經濟全球化,中國享受到經濟繁榮,也因為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又將經歷傷筋動骨的年代。

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本來就不該是全球供應鏈一國化,當全球供應鏈接近一國化狀態之日,就是這個國家告別經濟繁榮之時。十年後重新審視經濟全球化,從全球眼光去看,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