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屹立曲江池畔,大慈恩寺中。
大慈恩寺曾是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後翻譯經書的地方,是唐代的皇家寺院。
如今的大慈恩寺,南門口是玄奘法師的塑像,由山門進入,穿過鐘鼓樓、大雄寶殿、玄奘三藏院、藏經樓,後院則是大雁塔,塔中保存著佛舍利、貝葉經、如來足跡碑和蓮花藻井等珍貴文物。
我閑時常去大雁塔附近遊玩,塔北的廣場上是一座據說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每到夜晚,噴泉表演讓整座廣場都變得五光十色的。塔南的仿古街巷是一座不夜城,通宵達旦,燈紅酒綠,極盡浮華,好不熱鬧。
可這些現代化的設施,只讓我眼前覺得有些眩暈,耳邊覺得有些喧囂。
如今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已經成為遊客們的觀光勝地,熱鬧的景點中已無肅穆的佛法莊嚴。但是我依然很喜歡這裏,只是因為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雁塔,即使繁華的現代都市,也未能遮蓋大雁塔周身所透出的雄渾古風。
我常坐在大慈恩寺旁公園的長凳上,望著被夕陽的餘輝籠罩著的塔身,在腦海中追尋著大唐的記憶。暢想著尊崇佛法的盛世大唐,暢想著大慈恩寺中曾經輝煌的千餘座重樓雲閣,暢想著玄奘法師在禪房中坐於青燈前譯經的景象。
夕陽西下,鼓聲準時響起,大雁塔的塔身半明半暗,整座城市在越發暗淡的光線中變得影影綽綽。陪著朋友遊覽了一天景區的我感到眼皮沉重,很是疲倦,趁著朋友前去觀看大雁塔北廣場噴泉表演的間隙,我找到公園處幽靜的一角,準備小憩片刻。
閉上眼睛後,只覺得耳畔越來越喧鬧,一時間人聲鼎沸,吵得我頓時沒了睡意,我睜開眼睛,卻看到了一番讓我震驚的景象,這裏不是西安,而是長安。廣廈樓閣鱗次櫛比,皇宮建築美輪美奐。
「都城大國實堪觀,八水周流繞長安。多少帝王興此處,古來天下說長安。」(出自《西遊記》第九回)
我站在大唐長安城南的大慈恩寺前,眼前的大雁塔似與別時不同,高度似較我平日裏所見矮了一截,我不禁伸手細數,原來塔身僅有五層(大雁塔剛蓋好時僅有五層,武周時加蓋至九層,在經過一千多年的變遷後,如今的大雁塔為七層)。在陽光下,大雁塔散發出柔和而又明亮的光芒,塔頂繚繞著五彩祥雲。
只見人頭攢動,城中的男女老幼都向這大慈恩寺中彙集。即使隔著寺院的圍牆,我也可看到其中的壯麗恢弘的重樓雲閣,聽到振奮人心的法鐘、法鼓。整個晉昌坊中香煙馥郁,來來往往的百姓們有人手中捧香,有人端著供養,有人撚著佛珠,人人皆是一臉虔誠禮敬的模樣。
男子多著圓領袍衫,頭戴襆頭,女子多穿著齊腰襦裙,色彩明麗,豔而不俗,頭戴帷帽或幕笠,披帛隨風輕舞,似欲乘風而起。也有那不拘一格的豪爽女子,身著男裝。我便如此穿著袍衫,肩頭繡著兩隻翱翔於天的仙鶴,腰間蹀躞裝飾著金銀玉石,頓時覺得自己英氣十足。
我正在尋思今日長安城中有甚麼盛事,只聽不遠處有幾人正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一位白衣秀士說道:
「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的慈恩寺塔現在落成,開壇講法,大興佛事,今日所講的《瑜伽師地論》可是高深的大乘佛法啊!」
一位看起來學識淵博的老者附和道:
「玄奘法師從西域帶回幾百部經書,弘傳佛法,使人心向善,四海昇平,實乃我大唐之幸事,萬民之福祉。今日有幸聽聞佛法,唯願我佛護祐,早脫苦海,往生極樂。」
說罷,合掌當胸,面對大雁塔虔誠禮拜。
又聽一位天竺來的外國商人,神采奕奕地向眾人講述著他的見聞:
「這玄奘法師可是了不得的高人,當年我年紀小,跟著父親在曲女城做生意的時候,正好趕上了那場18天的無遮法會,玄奘法師為僧眾答疑解惑,無一人能與他辯駁。我見那法師坐於高台之上,侃侃而談,形似阿羅漢降臨世間。」
他的漢話說得十分流利,只是有些許發音不太準確,想來是在大唐生活了有些年頭。
我聽到這些百姓們的議論,心生嚮往,想進入大慈恩寺內觀看這場佛法盛會。走到寺院門口,我遠遠看到了玄奘法師的身影,他端坐於禪台之上,頭戴毗盧帽,身穿金襴袈裟。我心中興奮不已,卻不料山門的門檻過高,一腳踩空,打了一個激靈,清醒過來。原來所見之大唐盛景,不過是南柯一夢。
朋友此時正好看完大雁塔北廣場的噴泉表演,回來找我,說是想進大慈恩寺中遊覽。於是我們買了門票,由正門進入。
寺院內,人流如織,大雄寶殿內不少人燒香拜佛。只見一位家長將一把檀香塞到孩子手裏說道:
「趕緊拜拜佛,讓佛祖保祐你今年中考考到滿意的成績。」
孩子似乎還有些不樂意:
「這些都是迷信,有甚麼好拜的。」
「讓你拜你就拜!」
家長點著檀香,拉著孩子,拜了三拜。
又聽旁邊有幾人一邊拜佛,一邊口中咕噥道:
「佛爺讓我發財吧!」
我覺得殿內香的味道有些嗆鼻,從殿內退了出去,我望著暮色中的大雁塔,深感黯然。如今的人們,都受到無神論邪說的蠱惑,對佛法已沒了崇敬之心,心中僅有的那點信,也信在了拜佛以求財、消災上,修煉的內涵更鮮有人明白。曾經尊崇佛法的大唐盛世,只是如今史書中的些許文字罷了。
碑林馭墨
進入城牆正南永寧門,沿著城牆根向東,不出幾步,便是書院門,一條專賣古玩、字畫的風雅街巷,沿此街再約莫走十分鐘,就可看到碑林。
碑林位於孔廟之內,其中珍藏著各朝各代流傳下來的石碑、石刻,這些文物皆為無價之寶。
我一共遊覽過三次碑林,一次是小學時,跟父親一起去的。念小學三年級時,我一時興起,嚷嚷著要練書法,父親當然表示出極大的支持,不僅給我報了書法學習班,同時帶著我去書院門買了一套文房四寶。
毛筆——狼毫和羊毫——不同大小各一套,共計十幾支。宣紙與毛邊紙各一百張。一方小巧端硯,其上刻著一樹盛開的梅花。一塊透著淡香的徽墨墨條,正面描金裝飾一叢幽蘭,背面則是商家的標記「蒼珮室」三個金字。
父親又帶我去碑林遊覽一番,想讓我通過觀摩歷代書法大家之作得到些許啟發,體味到書法背後的內涵,可是我年齡太小,除了覺得那一塊塊石碑碼得十分整齊外,並沒有甚麼太多的感受。
父親仔細觀摩石碑後,給我買了一本拓印著唐代名書法家柳公權所書《玄祕塔碑》的字帖,讓我好好學習「柳體」楷書。「顏筋柳骨」,顏體豐腴雄渾,柳體挺拔俊逸,父親認為我學習柳體字更為合適。
我從父親手中接過那一套文房四寶和那本字帖,一時間心花怒放,得意極了。父親這時問了我一個問題道:
「你為甚麼要練書法?」
我隨口便答:
「因為毛筆字很好看。」
第二次去碑林是高考後,陪朋友一起去的。這次我才將碑林完完整整,仔仔細細地遊覽了一番。碑林正南方為刻有「孔廟」二字楷書的照壁,此字出自清末著名書法家劉暉之手。
孔廟正東門名為義路門,此名出自《孟子》:
「夫義,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步入義路門,則可看到孔廟中的泮池,「泮」由「水」與「半」組成,意寓學無止境,學問如同半個水池一般,永遠沒有圓滿之時。
再依次走過欞星門、華表、穿過戟門後,抬眼望去,則是坐落於碑林中軸線上的碑亭,亭上匾額書有「碑林」二字,亭中放置著的石碑上篆刻著唐玄宗所書的《孝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此石碑頂雕刻著靈芝雲紋簇擁的雙層花冠,碑座則為三層石台,因此此碑名為「石台孝經」。
那時,我已經多年沒有練書法了,父親給我買的那套文房四寶被我束之高閣,其上已然落灰數層。曾經高漲的熱情漸漸褪去後,練書法對我來說只剩下枯燥乏味,於是我便漸漸放棄了練習書法。這次遊覽碑林時,我沒有仔細留意石刻上的書法,那些字對當時的我來說,不過是曾經筆下重複一遍又一遍的枯燥的筆劃而已。
但栩栩如生的馱碑神獸贔屭,精緻細膩的雲紋、魚紋裝飾等細節,都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我印象最深的一座碑石為《關中八景圖》,刻於清康熙年間,作者為朱集義,碑石足有三人高,碑面書、畫、詩為一體。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這關中八景令人心馳神往。
第三次遊覽碑林是大學畢業時,我自己一人去的。一日我忽然注意到書架上落灰的那方硯台,心中莫名湧出一股惆悵之感,我一邊擦洗硯台,一邊捫心自問,為何我沒有堅持將書法練成呢?
忽然心頭閃過一念,到碑林中尋找答案。
此次遊覽碑林,心境較之前大為不同。我想尋找一個答案,雖然我練過多年的書法,可書法究竟是甚麼,我卻答不上來。
由於之前去過兩次,我對碑林比較熟悉,於是直奔第二展室,此展室中陳列著歐陽詢所書《黃甫誕碑》,顏真卿所書《多寶塔碑》、《顏家廟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及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等,皆為書法之上乘精品。◇(待續)
(大紀元「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