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文化風,自東方來,吹落在17世紀的歐洲,讓人們了解到一個繁華得無與倫比的中國。遠東的財富與物產喚醒了無窮的奇思幻想,當它綻放在藝術領域,融入追求恢宏、壯麗的「巴洛克」時代,註定寫下盛大的溢采華章。
1671年的冬天,法國富麗奇巧的凡爾賽園林,又添一座造型新穎而別致的樓閣。它僅有一層高,在簷口及轉角處,貼滿了出產於台夫特、納韋爾、魯昂等地的瓷磚,屋脊和欄杆內緊密陳列著一排瓷瓶,在陽光下光彩熠熠。在室內,白色的石膏牆上妝點以藍色調的飾物,座椅、臥床等家具罩著藍白相間的綢緞,桌子也被塗抹成藍白色的紋樣。
強烈的藝術風格,彷彿中國青花瓷的意境再現,卻是不折不扣的西式建築。它就是令歐洲各地競相效仿的「特列安農瓷屋」。儘管只在歷史上存在了17年,瓷屋卻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理解,以及中國風的設計特色與流行趨勢。
路易十四時期的巴洛克風格,正像他那幅著名的肖像畫:濃密垂散的假髮,厚重寬大、繡著金色碎花的天鵝絨長袍,滿幅刺繡紋樣的金色地毯,大片棕紅色的掛毯,無不彰顯著法國宮廷的富有以及國王君臨天下的威嚴。中國風格,看上去一切都與歐洲的事物不同,卻又與巴洛克內涵相通:瓷器晶瑩的釉色,漆器光潔的質感,錦繡繁複的紋樣及色彩變化,甚至是商品的天價以及各種光怪陸離的傳說,都符合了那個時代的藝術精神。這亦是中國風能在巴洛克藝術中產生深遠影響的原由。
神秘而瑰麗 多元素混搭的中國風壁毯
以有限的文字記錄闡述中國風,仍有抽象之嫌,歐洲繪畫藝術中的中國風則更為直觀。今天的耶魯大學藏有一套珍貴的中國風壁毯,由該校的創建者伊萊休‧耶魯(Elihu Yale)在1699年訂購於倫敦的索霍(Soho)壁毯廠。這套壁毯共4幅,分別以「音樂會」「公主梳妝」「進餐」「坐轎」為主題,展現中國貴族的生活。
壁毯以統一的深藍色為背景,整齊而有變化地分佈著成行的小塊綠地,彷彿是汪洋中的座座島嶼。土地上,體型纖小的東方人穿著明亮潔白的長袍,周圍長滿了棕櫚樹、蘑菇,或者不知名的東方花草,還有與歐洲建築完全不同的宮殿。有的人手持權杖,端坐在轎中,有的人在傘下靜靜佇立,有的彈起豎琴,有的攀上了樹枝。壁毯的邊緣則飾以歐式的花葉紋樣。
整個畫面融合中國、印度、歐洲的元素,構成一個超越人間的奇異景致。畫中的人物,衣飾考究,神情端莊,正在這片奇幻的土地上過著富足、尊貴的日子。幽暗的背景是那樣的沉穩大氣, 人物、宮殿、花草被它襯托得更加明豔。就設計風格來看,與其說「中國」,不如稱它是「東方」。
18世紀初及中期,法國的王家博韋(Beauvais)織毯廠生產了兩套著名的中國宮廷題材的壁毯。路易十四的年代遠去不久,歐洲藝術正被柔美輕快的洛可可風格取代,但完成於二三十年代的第一套(一期)壁毯,仍然繼承了巴洛克藝術的餘韻, 著重強調中國宮廷的輝煌文明。
一期壁毯的主題是「中國皇帝」,分別表現「皇帝的接見」「皇帝出行」「天文學家」「校勘」「摘鳳梨」「採茶」「打獵歸來」「皇帝登舟」「皇后登舟」等內容。10幅巨型壁毯上,大面積的紅色和金色相交織, 皇帝的生活畫面就在這片璀璨絢爛中一一展開。
「皇帝的出行」中,在花繁葉茂、寶塔聳立的東方園林中,清朝皇帝乘著頗具西亞風情的大轎隆重出場。面前有匍匐跪拜的官員,身後是騎著高頭大馬的蒙古護衛, 天上還有造型怪異的神鳥。再以「天文學家」為例,皇帝與穿著中式官服的西方學者,圍著一個巨大的地球儀談天論地。身後是頂部尖尖、棲息著孔雀的涼亭,遠處還有高大蓊鬱的棕櫚樹,隱約可見的寶塔樓閣。
這套壁毯根據紐霍夫的《中國出使記》及傳教士的回憶為依據,創作的卻是去現實甚遠的中國。工匠們任意取用多國的元素,表達他們對遙遠國度的想像。然而與索霍相比,博韋壁毯的顏色更加明豔,人物更加高大,形式也更為華美。◇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