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接觸

我實在無法避開他。不跟他見面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是負責統籌我巡迴演講的人,何況他還是隨行人員。 

每次巡迴演講開場前,我會和他討論技術上的細節。他負責確認麥克風運作正常,以及現場燈光照明確實能將我凸顯出來。 

結束後,我們總是會開個簡短的檢討會,會中討論是否一切都按照規劃進行,現場來了多少人,受歡迎的程度如何。這個人在工作上表現傑出,但是他的接觸行為真的讓我抓狂。 

每一次,真的就是每一次,在我們討論時他總是緊挨著我。他走得太靠近我,表現出零距離接觸。 

我若後退一步,他就上前一步;我要是轉身往旁邊挪開,他就直接站到我面前。 

兩人總是肩併肩緊挨著,想逃避是不可能的。每次和他談話時,我腦袋中的一部份心思總是忙著記錄,並評論他侵犯了我的安全距離。 

我不想跟他靠這麼近,而我也在思索他這個人。他是塊遲鈍的木頭,完全沒有意識到保持正確距離這回事嗎?或者我是在和一個粗魯的大男人打交道,而這種人基本上毫不理會女性需要的安全距離。 

經過兩次演講和四次密集討論後,他成了我名單上的問題人物。我腦中已經將他貼上負面標籤。沒錯,這個人不知保持距離、沒禮貌、麻煩難纏。 

表面上我不動聲色。每回出發前,我微笑地和他打招呼,但內心可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我知道又來了,而且必定會發生,對他的厭惡感簡直要壓垮我。 

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樂於奉勸別人:開口把這事說清楚。不過,我要怎麼跟他說? 

他又站得這麼靠近,我們的上臂都碰觸到了。我無法再後退了,因為我的背已經靠在牆上。 

就在這一刻,我下定決心要把問題反應出來,讓他知道。 

我說:「不好意思,我得先花點時間解決一件事。我覺得你太靠近我了,眼前我們之間的距離根本是零。對我而言,這太過接近了。我們各自後退一些好嗎?」 

這顯然是不悅的事,他立即後退了一步。「喔!抱歉!」他道歉:「這是我一個討人厭的壞習慣。」 

我含糊地回應:「啊!也沒那麼糟啦!」 

接著他說:「你知道嗎?我有重聽。我從小聽力就受損,所以我總是要很靠近別人,才能聽清楚他們在說甚麼。雖然我已經裝了一個不錯的助聽器,但還是習慣站得很近。助聽器就塞在我耳朵裏。」 

他轉身讓左耳對著我,現在是我得往前靠近他。他的助聽器並不顯眼,幾乎看不出來。「我站得太靠近你是因為積習難改,純粹是習慣動作。」 

他說這些話時,我想我一定臉紅了。我心中慚愧,他有重聽,我卻把他貼上負面標籤。 

「抱歉!」我對他說。 

他安撫我:「貝克漢女士,你不需要道歉,你又沒做錯甚麼。」 

喔!他不知道我把他想成甚麼樣子了。 

無論如何我都要向他道歉。另一個原因在於,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暗暗記下我對他的反感,卻忽視了他的工作表現。 

他將整個巡迴演講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而我卻只是把他視為不知保持距離的傢伙。 

對於沒有早一點和盤托出,我也要表示歉意。另外,我倒是要大力讚賞自己,竟然能夠冷靜下來把話說清楚。 

我很樂意告訴各位最後事情如何了結。他還是習慣性地緊挨著我,近到都快碰觸到了。 

不過現在我已經知道其中原委,所以不像以前那麼困擾。偶爾我會對他說:「喔!又太靠近了,我需要一點距離!」 

他往後退了一步,我們便繼續平常地討論,然後他又零距離地緊挨了過來。同樣的戲碼持續上演。不,他並沒改變多少;但我可以學到一些東西──關於我自己。

調節距離

說到接觸的強度,並非所有人都偏好相同的強度;有些人生性疏離冷淡,像我就是。 

要一個生性疏離冷淡的人在初次見面時就跟人左臉親親、右臉親親,這對當事人來說實在太超過了──太靠近、太多身體接觸、太過親密。 

縱使個性疏離冷淡的人也需要與人接觸,但不是在初見面說聲哈囉之後,馬上來個如此重量級的親密接觸。 

相反地,另一些人覺得初見面就來個熱情親密的接觸,才算是恰如其份。如果有人靠得太近、親吻臉龐、洋溢出過多的熱情,你可以稍微降溫一下。 

真正良好的接觸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而你的對象需要甚麼程度的接觸? 

留意對方如何表現。大部份人表現出的接觸方式都是他自己覺得最合宜的。 

嗯!對方接近你時的態度如何?他走過來時顯得遲疑嗎?那麼你要注意稍微克制些。 

要是有人滿臉高興地走過來挨近你,你可以沉著地與對方握手,深深地注視他的雙眼,並且流露出你很高興有他在此的神情。 

對於別人正式有禮的「日安!」招呼,你也要以相同等級的客氣問候回應。 

若我們遇到的人表現出和我們類似的舉止,我們便不會覺得那麼陌生。 

把你接觸別人的本領想像成一個調節器,你可以往左或往右移動。左邊是疏離的舉止──距離遠、接觸少。調節器愈往右移動,招呼就愈溫馨、親密和強烈。 

若你心中不做任何評斷,將比較容易找到正確的調節點。疏離的接觸舉止與熱情的接觸舉止之間並沒有好壞的差別。 

我們與他人初次結交時,剛開始大都有所保留,通常是用最普遍的方式打招呼。 

一旦見面的次數多了且關係加深後,調節器便會大幅往右移動,對待彼此的態度也會更熱情。 

第一次見面以友善的「哈囉」打招呼,接著朝友好的方向邁進,之後雙方以擁抱表達問候。 

大部份的關係都有個臨界點,調節器到了那裏就停止不動了。即使你與鄰居認識了十年之久,你也不會以擁抱或親吻的方式表達問候。 

另外,也有些關係的調節器是由熱情的一端往疏離的方向移動。設想一段逐漸冷卻的愛情關係,最後兩人分手時,或許雙方只能勉強維持基本風度,客氣地打招呼。親吻是不可能的,頂多就是碰碰面頰。

摘編自 《大出洋相是成功的一半:百萬人信賴的心理諮商專家,溝通5撇步教你自在應對各種狀況》 臉譜出版社提供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