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一名研究生疑不堪導師的壓搾在實驗室自焚身亡。事後學校和政府嚴密封鎖消息,直到死者母親在學校哀嚎才揭開黑幕。該話題曾衝上微博熱搜,引發廣泛關注。

官方和校方封鎖消息

2019年12月26日凌晨,南京郵電大學(簡稱南郵)材料學院實驗樓發生火災,之後整個樓被封鎖,當天下午又來了警察,之後幾天沒有任何消息傳出,校方全面封鎖了消息,甚至連同一專業的同學都不知道,火災中,2017級研三學生譚大偉殞命。這一切,直到前兩天,其母親在學校校史樓樓頂哭喊,「還我兒子」……才被更多人知曉。

自稱南郵的學生爆料說,該校材料學院一名研三學生譚大偉,三年來長期被導師張宏梅謾罵和壓搾、人格侮辱、不給改論文、還被要求籤延期畢業,甚至讓賠償3,200元的氮氣實驗費用,最終在實驗室自焚身亡。

影片:譚大偉母親在學校圓樓天台上痛哭要跳樓

譚大偉的同學透露,聖誕節晚上,譚大偉向同學借了一個打火機,一直等到26日凌晨2點,實驗室的兩名同學離開後,他將易燃溶劑灑滿實驗室,然後點火自焚。根據慣例,大學教室內必須裝有監控錄像頭,但迄今為止官方和校方都沒有公佈任何監控記錄。

(網頁截圖)
(網頁截圖)

導師開公司 常讓學生幫忙幹私活

另有自稱是知情人的學生在社交媒體披露,此前,當事導師張宏梅不但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為自己的公司幹活,還把實驗室當成了自己公司的倉庫,存放了大量易燃溶劑,最終導致悲劇。

談及譚大偉導師,幾名南郵學生均對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海報新聞」表示,張宏梅批評學生很厲害,有時候隔著實驗室都能聽到罵學生的聲音。

通過中國數據平台「天眼查」顯示發現,涉事導師張某名下現存兩家公司,一家在南京,一家在長春。目前位於長春的公司顯示為註銷狀態。張某分別為兩家公司的法人和股東、監事。

據公開資料顯示,涉事導師張某於2006年在中國吉林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2011年12月通過南京郵電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被校長特聘為教授。

類似悲劇只暴露了大陸校園壓搾的冰山一角。一位要求匿名的大學教授周先生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利用研究生當自己的廉價勞動力,在中國大學的工科專業裏是常態,一般情況下學生們會忍受,但如果心理承受力差的學生,就可能出事。

「在一般工科院校的話,有這種情況,老師像做生意一樣賺錢,把學生當成一個勞動力做實驗,如果在外面請一個像這樣的搞技術的人才,她每個月可能要付1、2萬塊錢的工資,給學生可能就只需要1、2千塊就可以了。」周教授說:「一般來說她希望能幹長一點的時間,但是,有意不讓學生畢業的情況是少數的。」

周教授認為,此次官方和消防居然能封鎖長達10天不為學生們所知,只是因為全面的資訊封鎖,這是中國現在慣常的現象。「在學校裏面,誰要是把消息透露出去,那麼就要對他進行制裁。但是呢,它會從內部的管道裏面肯定匯報過,上面的教育部,也有可能是知道的。」

校方回應「措辭」有偏差

譚大偉自焚後,校方實施了嚴密的資訊封鎖。2020年1月2日,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劉陳和校長葉美蘭在對2019年述職中,對譚大偉自焚亦無提及。

譚大偉身亡被曝光後,迫於網絡輿情壓力,2020年1月5日,南京郵電大學在社交平台微博上發佈通報,稱該校材料學院2017級一研究生意外死亡,取消了張宏梅的研究生導師資格,其指導的學生轉給其他老師指導。

南京郵電大學對此事的官方通報。(微博@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對此事的官方通報。(微博@南京郵電大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反應的相關問題指向的是學生因為導師「謾罵和壓搾」而自殺,該校校方通報對事件定性則是「意外死亡事件」,兩者明顯存在口徑上的偏差。

有評論認為,不管是出於對學生生命的尊重,還是對事件真相負責,涉事校方的「措辭」都理當更精準一點,避免放大外界的猜測和想像。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初,同為南京郵電大學研三學生的蔣華文就不堪忍受教授張代遠的壓搾而跳樓自殺。事後張被取消教師資格。

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南郵研三學生不堪重負聖誕節期間自殺」的話題曾一度衝上微博熱搜,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網民紛紛表示:「意外?這用詞究竟是掩耳盜鈴還是擅改詞意?各種通告看多了,本人一步步確信一點,語文書都白學了。」

「自殺現在也成意外死亡了?是控制輿論導向?想降低熱度嗎?」

「研究生參與導師私人公司業務太普遍了,比比皆是。」

「很多研究生導師都是把學生當家奴使喚,讓學生接送孩子,買早餐等。」

「不僅僅是導師問題,是整個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腐爛了。」

「他是得有多絕望啊,才會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各行各業都已經沒底線了,這個社會怎麼這樣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