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究報告披露,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滅絕。
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一篇論文說,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
該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佈。其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對陸媒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危起偉參加了那次評估會。「大家尊重IUCN的評估模型和專家,但這一結果讓人心情沉重。」他說。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佈。
IUCN官方微博1月3日發佈消息稱,目前正在開展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佈,預計將在2020年6月正式發佈評估結果及相應的級別調整。
對此,危起偉回應澎湃新聞稱,「是沒有正式公佈,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佈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後,長江白鱘是第三種被宣佈功能性滅絕的長江流域特有物種。
長江白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匙吻鱘科魚類。長江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它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2009年,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IUCN專家說,目前沒有包括影像學等在內的任何證據證明白鱘還存在。如果人們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個長江白鱘個體,IUCN將重新考慮調整其物種瀕危等級。
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中共農業農村部官網近日發佈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佈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對此,網民們紛紛留言表示,「幾分錢的電費沒見過,長江流域的物種是實實在在的滅了不少。」「違背自然,就會被自然懲罰,今天的白鱘只是個開始。」
「導致這種大型魚類的滅絕的最重要原因是棲息環境變化,水電站大壩。」
「人為的滅絕!」
長江白鱘的滅絕,三峽工程被指是重要原因之一。三峽大壩建成之後,長江流速、水溫、河勢、泥沙等等條件的變化從整體上改變了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改變了魚類的棲生環境,包括產卵場的喪失、魚卵孵化環境的改變、以及水溫、流速和氧氣的急劇變化,這些變化使原來土生土長的魚類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滅種。
陸媒2013年報道,據統計數據:長江已知物種1,778種,其中魚類378種,長江特有魚類為142種,20多種魚類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長江的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數量在大陸淡水一級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佔2/3。
報道說,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產卵量只有原來的3%,「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可能步上鰣魚與河豚的後塵,在「5年內消失」。
長江作為華夏大地的第一大河流,養育了一半以上的中國人。自從三峽大壩開建以來,長江中下遊連年出現反常氣候,地震、大旱、水災等災難接踵而至。數百萬「三無移民」——無田種、無工作、無前途造成巨大社會危機,水質污染、水庫誘發地震、水位上漲引發滑坡崩坍、水庫淹沒區擴大、限制長江航運、歷史古蹟消失、珍稀動植物死亡等,引發很多生態災難。
在三峽大壩擬議修建之初,著名水利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痛陳三峽工程的危害,先後三次致書時任中共黨魁江澤民,指出根本不可修建這一禍國殃民的工程。但江澤民仍強推三峽工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