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耕女織的古代,女子在家中從事養蠶、紡織、縫衣等事務,採桑自然成了她們的日常。那一片片蒼翠的桑林,也成了為她們著書立傳的舞台。因為一個個流芳百世的傳奇故事,「採桑女」漸漸成了一類奇女子的代稱。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貞烈潔婦秋胡妻

這是春秋魯國一個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女子,只因為嫁了一個名叫秋胡的官人,便成了後人所謂的「秋胡妻」。然而有趣的是,在這段傳奇中,無名無姓的妻子成了人人傳頌的「潔婦」,有名有姓的丈夫反倒成了配角。

《列女傳》中說,秋胡成婚五日,就離家到陳國做官,五年後功成名就,帶著金銀財寶,一路駕車衣錦還鄉。誰知秋胡路過一片桑林,見到一位美貌的採桑女子,就忍不住下車,上前搭訕:「小娘子頂著太陽採桑,我在大道上用餐,請讓我們一起在樹蔭下用餐,休息片刻。」

採桑女只一心採桑,根本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秋胡繼續說:「辛苦種田不如碰上豐收年,辛苦採桑不如遇見卿大夫。我把我的金子送給你吧!」採桑女不堪其言,厲聲斥責:「這是甚麼話!我採桑勞作,紡紗織布,能夠供養公婆和家人。你不要非份之想,我也沒有淫亂之心,更不能接受你的食物和金子。」

秋胡被採桑女說得啞口無言,只好繼續趕路。回到家,他把錢財交給母親,又見到多年未見的妻子——竟是方才被他調戲的採桑女,頓時羞愧得無地自容。妻子發現自己思念的丈夫品行如此低劣,也大失所望。

她說:「你讀書修身,離家做官,五年才得還鄉,應當快馬加鞭趕回來。但是你喜歡路旁的婦人,還要把金子給她,這是忘母。忘母就是不孝,加上好色荒淫,有虧德行,就是不義。事親不孝,那麼事君就不忠。在家不義,那麼做官就不能妥善處理政務。」秋胡妻歷數丈夫不孝、不義、不忠、不理的行為,並為他深感羞恥,於是做出一個決絕的選擇:「妾不忍見,子改娶矣,妾亦不嫁。」她離家一直往東走,最終投河自盡。

年紀輕輕的秋胡妻,在家矢志守節、侍奉長輩,在外目不斜視、潔身自愛,看清丈夫後毅然決然、以身殉道,這樣一位女子,果然當得起「潔婦」之稱!秋胡妻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世人,德行操守比生命還要珍貴,所以她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成全了她堅守的道義。

從奇女到聖女的宿瘤女

歷史上有四大美女,也有四大醜女,齊國有一對婆媳,共同占了醜女中的兩大名額,卻都因為德才兼備成為備受君王尊敬和禮待的王后。那位婆婆就是齊宣王的王后鍾離春,世稱「無鹽女」,兒媳婦就是齊閔王的王后了。因為這個女子脖子長了一個大瘤,所以被叫做「宿瘤女」。

有一天,齊閔王帶著浩浩蕩蕩的儀仗車駕出巡,來到東郭,引得當地百姓爭睹國君風采。唯有路邊的一個女子專注於採桑,彷彿絲毫沒有被國君的到來影響半分,她就是其貌不揚的宿瘤女。齊閔王很奇怪,也有些不服氣,就召她來問話。

「寡人巡遊,車馬眾多,老少百姓都放下手中的工作駐足觀望,你卻在路邊採桑,一眼也不看,這是為何?」「妾身受父母之命採桑勞作,並沒有受命觀望大王。」

女子淡定地回答讓齊閔王刮目相看,但是她脖子上的贅瘤實在不太美觀,齊閔王忍不住嘆息:「卿乃奇女子,可惜長了宿瘤!」宿瘤女不以為然:「妾身職責,就是謹守自己的本份,不忘所受的給予,內心如此,外表長了瘤子又何妨?」齊閔王一聽如獲至寶:「此賢女也!」於是心生愛慕,想把她帶回王宮。

宿瘤女牢記禮法,不為所動:「承蒙大王恩典,但是父母尚在家中,如果讓我不接受父母教誨就跟大王走,這不是私奔嗎?大王帶我回宮有甚麼用呢?這樣做不合禮儀,我雖死難從。」齊閔王為自己輕率的舉動感到慚愧,就讓宿瘤女回家,派使者備厚禮,到她家中迎娶。

宿瘤女的父母非常惶恐,想讓她沐浴更衣,裝扮一新入宮。她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就是改變了本來面目,於是仍像平時樸素的樣子跟著使者進宮。齊閔王事先告訴諸妃嬪:將要來的是一位聖女,可以教誨你們。於是妃子們都盛裝迎候宿瘤女的大駕,但是看到其真容時,先是大驚失色,又忍不住掩面嘲笑她的缺陷。

齊閔王呵斥她們:「她只是沒有打扮,打扮與否相差十倍、百倍呢!」這位「聖女」卻從容說道:「打扮與否,相差千萬倍還不止,怎麼會是百十倍?」齊閔王請教其故,她則講出一番治國的大道理來:「過去的堯舜、桀紂,都是天子。堯舜施行仁義,生活簡樸,幾千年後仍然受到天下臣民的景仰;桀紂仁義不施,奢侈無厭,最後身死國滅,一千年後仍被天下恥笑。」

聽到這裏,眾妃慚愧不已,齊閔王則因此立宿瘤女為王后,輔助自己治理天下。從此,齊閔王住在低矮的宮室,填平池澤等享樂場所,減少飲食、女樂等規模,專心處理朝政。後宮受到宿瘤女的影響,也紛紛換上樸素的服飾。很快,鄰國被感化,諸侯前來朝見,齊國國力在齊閔王手中走向頂峰。史家認為,這都是宿瘤女「通而有禮」的輔佐教化之功。

未卜先知的杜三娘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孔子在陳絕糧的故事,其實在孔子適陳之前,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話說孔子帶著弟子們從衛國出發去陳國,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儀態優美的採桑女。孔子見後,順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長。」

採桑女對曰:「夫子行陳必絕糧。」一個村野女子竟然一眼看出面前的人是誰、要去哪裏、命運如何,難道是神仙下凡?孔子繼續徐步前行,誰知採桑女又說了一句暗藏玄機的話:「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採桑娘。」

果然孔子在陳國被困絕糧,而陳國國君有意為難孔子,拿出傳國寶物「九曲明珠」,讓他想辦法把線穿過,才能放行。珠子內的孔道不是直的,繞了九道彎,孔子一行遇到了大難題。這時,孔子想到,採桑女的話不正是預見了他此時的困境嗎?他立刻派子貢原路返回,尋找那位神祕奇女子。

子貢來到偶遇採桑女的地方,早已不見採桑女的倩影,卻見桑樹中堆了三堆一尺多高的泥土。聰明的子貢用心思索,桑樹代表「木」,泥代表「土」,合起來是個「杜」字;這三堆泥,是不是代表她排行第三?他很快解出採桑女設的謎題,逢人便問「杜三娘」的下落。

依照當地人指引的方向,子貢果然尋到杜三娘的住處,也見到了三娘本人,他恭敬地道明來意,請教三娘穿過明珠的方法。三娘莞爾一笑:「這也不難。你們把絲線塗上油,再綁上一隻螞蟻,讓螞蟻慢慢往珠孔裏鑽。如果不動,就用煙熏它。」子貢拜謝離去,孔子等人按照杜三娘的法子,果然把絲線穿過了明珠,陳國國君也只好放行。

孔子和採桑女的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當時孔子遇見的是兩位女子,被困後派顏回和子貢返回尋人。採桑女給他們出了另一個難題,讓父母出面,把一枚瓜果送給兩位弟子。子貢看了看,靈機一動說:「瓜籽(子)在內也。」既然籽尚在瓜中,那麼老人家的女兒肯定就在家中了。採桑女見難不倒子貢,便現身傳授穿珠之法,助孔子脫離險境。

這兩個故事分別收錄在《墨客揮犀》和《衝波傳》中,共同塑造了未卜先知又善良聰慧的採桑女。這樣的女子怎麼可能是普通的村婦呢!一定是仙女化身前來為孔聖人指點迷津。◇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