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寫了一篇關於英國皇家肖像畫家的文章,他經常提到他的最大靈感之一,就是17世紀的荷蘭藝術大師林布蘭‧范‧萊因(Rembrandt van Rijn, 7/15/1606~10/4/1669年)。

大都會博物館的德魯‧海因茨(Drue Heinz)策展人,負責繪畫和版畫部門的納丁‧奧倫斯坦(Nadine Orenstein)說:「很多藝術家都在向大師學習。」

我不是畫家,卻是古典作品的崇拜者,所以我希望能理解為甚麼林布蘭即使在今天,仍能繼續給世界上最好的畫家以靈感。 我參觀了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對繪畫的讚美:荷蘭的大師傑作」,展覽持續到2020年10月4日。這是我第一次實地觀摩林布蘭的繪畫。

林布蘭1633年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1990年在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被偷竊。(公有領域)
林布蘭1633年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1990年在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被偷竊。(公有領域)

亞里士多德與荷馬的半身像

展覽以林布蘭的《亞里士多德與荷馬的半身像》開始,大都會博物館歐洲繪畫系的展覽策展人和助理策展人亞當‧埃克(Adam Eaker)在電話採訪中說﹕「(這是)博物館的真正鎮館作品之一。」 他說,當博物館於1961年在拍賣會上購得後,它的第一次展出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觀看,創造了紀錄。

「這是林布蘭的傑作——帶有某種暗示的高大的亞里士多德。」埃克說﹕ 「這是一個男人陷入沉思的場景。」

林布蘭1653年作品《亞里士多德與荷馬的半身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林布蘭1653年作品《亞里士多德與荷馬的半身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在繪畫中,公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將手放在詩人荷馬的半身像上,就像是對待年邁的父母那樣關心。繪畫表現出亞里士多德與成功及名望的陷阱,如他身上的一條金鍊所暗示——上面掛著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獎章。

在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幾個世紀,荷馬憑藉其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獲得了文學上的不朽名聲。也許,林布蘭暗示亞里士多德正在向他的前輩尋求智慧,以了解自己的生活。

埃克說﹕「林布蘭向我們展示了名利陷阱之下人物的內心活動,包括很多質疑甚至是自我懷疑。」

我們不清楚林布蘭的確切觀點。也許亞里士多德正在把自己與荷馬的文化影響力相對比。也許亞里士多德想知道他是否給這個世界及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留下了正確的指示和指導,或者他想知道榮譽究竟有沒有意義。我可以想像,林布蘭自己會思考有關自己給後人留下的遺產及其相關問題。這清楚地表明,藝術不僅僅是對人物及其它主題的描繪。 藝術還表現出看不見的東西——藝術創造者,藝術家本人的思想情感。

「我認為,林布蘭的畫面主題雖然是坐在那裏被畫的人,但也總是與林布蘭有關。 它總是與筆法、工藝、藝術家的遠見有關。」 Eaker說。

畫出缺陷

在林布蘭的作品中,他不僅展示了技巧,還體現了這位繪畫大師的無形特質:他的個性、觀點、關注點和品格。

17世紀是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而林布蘭(Rembrandt)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打破了當時的藝術潮流。 展覽的標題是「對繪畫的讚美」,該主題來自1641年荷蘭畫家飛利浦‧安吉爾(Philips Angel)慶祝荷蘭繪畫幻覺特質的一次公開演講。

展覽中,瑪格麗塔‧哈弗曼(Margareta Haverman)的《花瓶》,繪畫風格是Eaker 最喜歡的。 「你在花上能看到露珠。你會看到微小的小螞蟻。 你越看越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瑪格麗塔‧哈弗曼(Margareta Haverman)1716年作品《花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瑪格麗塔‧哈弗曼(Margareta Haverman)1716年作品《花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過分細膩,流暢,理想的線條創造了一種幻覺。 林布蘭不喜歡這種風格,他作畫使用了更大,更引人注目的筆觸。

荷蘭是一個貿易國,包括林布蘭在內的藝術家都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例如,在林布蘭的模仿拉斐爾(Raphael)等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文藝復興的元素。

但是林布蘭也擺脫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理想主義,他把繪畫對象的不完美性畫了出來,甚至體現在他本人的肖像畫中。由於沒有肖像畫上人物的照片,因此無法判斷林布蘭是否是寫實派畫家。 但至少看來寫實是他的意圖。

林布蘭的自畫像是他批判性、寫實眼光的典型例子。

Eaker說,林布蘭「幾乎以雕塑的程度作畫。 他在描繪自己臉上的衰老跡象方面很無情。 你能看見他眼下厚重的眼袋、皺紋、灰白的捲髮。」

林布蘭1660年自畫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林布蘭1660年自畫像,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公有領域)

這張林布蘭自畫像有更深層的含義。林布蘭嚮往真和誠,他不怕自己的缺點。 他以油彩和畫筆為工具尋求普遍真理。 這可能是林布蘭的繪畫今天保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林布蘭通過捕捉他真正看到的人性,幫助我們看到了我們自己的人性。 看到我們的好與壞,我們就有成長的空間。 本質上,林布蘭的作品,無論是對被大師畫的人物、大師本人還是今天的我們,都可以成為內心成長的媒介。◇

(注﹕懷特( J.H. White)是藝術、文化和男性時尚專欄作家,居住在紐約。本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