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燒鴉片的張思德

上個世紀60年代被奉為「老三篇」之一,迫令全國人民背誦的《為人民服務》,是毛在延安時期的警衛戰士張思德死後寫的。文章中寫道:「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張思德究竟是怎麼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根據大陸學者張耀傑的研究,張思德並非死於燒木炭,而是在製鴉片的過程中意外身亡的。依據不斷披露的史料,中共一直宣傳的在南泥灣地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其實只有少部份地種了糧食,大部份地區都種植了鴉片,這些鴉片都賣給國統區和日占區。

張耀傑披露,他幾年前曾親到延安的南泥灣實地考察過,「據當地政府官員講,南泥灣本來是延安地區唯一的原始森林,被王震的三五九旅用極其野蠻落後的方式砍伐燒荒後,種植了大片的鴉片,張思德,就是在燒製煙土的過程中,因窯洞塌方被活埋在窯洞裏面的。」

有人依據張思德背木炭的照片反駁這種說法,那是因為這些人不知道鴉片是可以熬制的。是以,張思德在窯洞中熬製鴉片,也沒甚麼不可能的。

據說,除了張思德,中央警衛團很多幹部、士兵都輪流參加過加工煙土的工作。試問,張思德們是在為人民謀利益還是在為中共謀利益呢?

虛構的董存瑞炸碉堡

「手托炸藥包炸碉堡,與國民黨同歸於盡」的董存瑞的故事,被先後寫入了小學課本、軍史、黨史。然而,真實的董存瑞和電影中的董存瑞並不一樣。

最先質疑董存瑞這個形象的是電影《董存瑞》的導演郭維。2006年7月,《大眾電影》在出版的第8期發表了題為《〈董存瑞〉:「真實」創造的經典》的訪問記,介紹了郭維創作的過程。

文章中寫道:「在真實中,董存瑞死後並沒有立即被評為烈士,僅僅是通知家人他犧牲了。更重要的是,沒有誰親眼看見他托起炸藥包的情景,這完全是事後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來的……當時董存瑞沒有帶架子,橋肚上也不能放炸藥。戰鬥結束後,從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婦為他做的襪底來,於是軍事專家就認為董存瑞極有可能是舉著炸藥包炸橋的。」

另外,在中共央視製作出版的《電影傳奇——董存瑞》中,導演郭維講道:「郅振標(順義)是真正跟著董存瑞衝上去了。但董存瑞衝到碉堡前頭後,他找不著他了。以後怎麼知道、確定他是托著炸藥包炸的呢?就來了一些軍事專家,因為誰炸的不知道……」的確,沒有目擊證人,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真的只能是個傳說。

更為滑稽的是,扮演董存瑞的演員張良因為反右期間的「問題」於1967年文革時被揪斗、關牛棚、批判、下放。類似張良遭遇的人何止他一人呢?

抗日英雄座山雕 上了楊子榮的當

曾經紅透中國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和依次改編的「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有兩個人物:楊子榮和座山雕。無論是在小說還是樣板戲中,楊子榮都是「一臉正氣」,是抗日英雄,而座山雕是無惡不作的「土匪」。但歷史的真相卻令人大吃一驚。

中共政協主辦的《縱橫》雜誌,曾在2006年第5期刊登《千秋功過謝文東》一文,文章稱,座山雕本名謝文東,在日本占領東北期間,曾組織「自衛團」與日軍多次作戰,後被民眾推薦為抗日民眾救國軍總司令,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力量。據傳,當時日本人曾無奈的哀嘆「小小的東三省,大大的謝文東」。

在張學良「九一八」丟失東北後,座山雕堅守東北,領導抗日,曾作戰至只剩一兵一卒。日軍試圖以高官招降他,讓他投靠溥儀政權,被他斷然拒絕。

而家境貧寒的楊子榮一直為謀生而掙扎。按照中共的說法,楊子榮在山東祕密加入了民兵組織,「積極參與抗日鬥爭,打擊日偽軍」。此時已是抗戰後期,基本沒有大型的戰役,由於中共語焉不詳,不知道楊子榮到底是如何抗日的,根本與座山雕沒有可比性。

1945年9月,楊子榮參加中共的八路軍,後隨部隊進駐東北。此時抗日戰爭業已取得勝利,由於已無日本人可打,楊子榮部負責當地的「剿匪」任務。其中因他在1947年2月活捉牡丹江一帶的「匪首」座山雕而被中共嘉獎。《智取威虎山》講的就是這段。

根據楊子榮所在部203分隊的人回憶,所謂的「智取」是這樣的:楊子榮等人通過土匪黑話與土匪聯絡人搭上了線,被引薦給了座山雕的副官和一名連長,二人答應帶他們進山,但連長對楊子榮一行並不放心,曾想繳他們的槍卻反被楊子榮制服。到了座山雕所在的棚子裏,楊子榮舉槍質問:為何讓手下冒犯自己壞了江湖規矩,並要求座山雕去向自己的主子「九彪」道歉。

作為江湖中有威望的座山雕倒也講理,為了表示誠意,他連槍也沒有帶。下山後座山雕卻傻了眼,等著他的是中共的軍隊。這個曾令日本人都無可奈何的老江湖,只能哀嘆自己「打了一輩子雁,讓雁鷳了眼」。

而利用江湖義氣將座山雕騙下山的楊子榮,很快揚名並被嘉獎,中共控制的《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報道。

座山雕在被俘後,因拒絕中共勸降,被中共以「土匪」的罪名槍斃,而楊子榮在「活捉」座山雕後不到一個月,在遭遇另一波「土匪」時,因天冷打不開槍栓,而被「土匪」打死。

雷鋒的騙局

無疑,在中共樹立的英雄模範人物中,雷鋒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迄今中共還在號召全民學雷鋒。

然而,隨著真相的披露,雷鋒的騙局也浮出水面。那些感動了無數人的雷鋒攙扶大娘、「精心」保養汽車、關心小學生、給公社積肥等光彩奪目的照片,都不是新聞照片,而是正正經經認認真真搞出來的「劇照」。不光是照片補拍的,紅遍全國的《雷鋒日記》也是補寫的。以雷鋒的水平,是根本寫不出這樣的日記的。

而真實的雷鋒並不艱苦樸素,在他的遺物中,人們發現了好些當時時髦的高級商品,其中有一塊梅花牌手錶。雷鋒當時的工資是每月8元,而梅花錶價為200元以上。換句話說,雷鋒把兩年多的工資全都積攢了下來買了這塊梅花錶,這樣的雷鋒追求的是甚麼呢?

因私事趕馬車外出 被火車撞死的歐陽海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共樹立了一個叫歐陽海的「英雄人物」,他是廣州軍區駐湖南耒陽部隊的一名班長。金敬邁寫的《歐陽海之歌》中描繪的他的主要事蹟是在路上偶遇受驚的馬車占據了火車道,在千鈞一髮之際,他將馬車推出軌道,拯救了列車上的乘客,但自己卻被撞死。

然而,事實真相卻是:歐陽海因私事趕著部隊的馬車外出時,為將受驚馬匹趕出鐵道而被火車撞死。而他之所以被打造成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及為保衛人民財產臨危不懼的英雄人物」,是因為當時正開展「全國學解放軍」教育,軍隊必須推出自己的英雄。

1965年7月《歐陽海之歌》問世後,發行近3,000萬冊,創下了中國小說發行量之最。此外,不僅歐陽海成為家喻戶曉、人人學習的榜樣,作家金敬邁也由普通一兵驟然升為「文化部長」。

然而,數月後,金敬邁卻被以「反革命」的罪名關進秦城監獄,到農場改造,歷時11年。不過,諷刺的是,文革中很多所謂的「英雄人物」都是依照該書創造的套路、模式和標準寫的,如王傑、劉英俊、王國福等。

11年後,金敬邁出了獄。他坦言自己曾真誠地參加了造神造鬼的行列,而且「不遺餘力,聲嘶力竭」。他真誠的說道:「寫《歐陽海之歌》的時候,我正睡著。現在,我醒了。」

王傑死於自己的疏忽大意

當年,在中共媒體的宣傳中,王傑被譽為是「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式的英雄人物」。因為他不僅「做了許多好事」,而且是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而「英勇犧牲」的,媒體將他宣傳為「不怕苦不怕死」的典型。他在日記中的一些言論,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曾作為名言被許多青年抄在筆記本上。

根據中共的說法:死前是濟南軍區一個坦克師工兵班班長的王傑,在1965年7月,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幫助民兵訓練,在炸藥發包發生意外就要爆炸的緊急時刻,他為了掩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裝幹部的生命安全,撲到炸藥包上,英勇犧牲。

然而,真實的版本是:1965年4月底,附近的張樓鄉要舉辦民兵地雷爆破訓練班,請部隊幫忙。王傑受命前往教學。7月14日在地雷實爆演習時,王傑讓民兵圍成一圈,自己則在當中做示範,而且違規使用一個炸藥包示範。王傑擺弄著的拉火管冒出火花,點燃了導火索,在大家還沒有弄清是怎麼回事的時候,王傑不得不撲向炸藥包。結果王傑被炸死,10多個民兵受重傷。

王傑死後,坦克師總部把其死亡正式定性為「一起由於違反操作規程而造成的責任死亡事故」。而因為這起惡性事故,王傑所在單位的「四好」榮譽也很可能無法保住,相關領導也將受到處分。

正在焦灼之際,在整理王傑遺物時,師政委王德一發現他生前寫了20多本日記。在回總部的火車上,他正好碰到濟南軍區青年部的部長,遂談及此事。在向上級匯報後,這位部長在高層的授意下決定將王傑塑造成一個好典型,向全軍和全社會推廣。

對王傑的吹捧由此開始。有關部門也根據新的政治形勢對王傑這次事故做了新的結論:王傑沒有犯規,只是拉火裝置過期失效。王傑用毛思想作指導,撲向炸藥包,捨身救人,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好戰士。一個「英雄」就這樣被炮製出來。

劉文學原來是小偷

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中共樹立的首個少年「英雄」人物,是重慶市合川區(原四川省合川縣)渠嘉鄉雙江村小學生劉文學。他被視為「黨的好孩子」,「事蹟」還被選入中小學課本,並成為中小學生人人學習的「榜樣」。根據中共的宣傳,他是因與偷東西的「壞人王榮學搏鬥」而被掐死的,年僅14歲。

不過,據當地很多老鄉講,真實版本是:劉文學出事那天晚上,村民們都去看露天電影了。他趁這個機會挎了一個竹籃子到海椒地裏,不料正碰到王榮學也在偷。他見王比他偷得多,心裏不平衡,就打算到生產隊長那兒去告發王。王不服氣,兩人就發生了抓扯,沒想到劉竟被王掐死了。十多天後,王榮學被槍斃。

劉文學死後,村民們並不感到悲傷,也沒人把他當作英雄,甚至還有人拍手稱快。原因是劉文學生前有些野,做了些不討人喜歡的事。比如,把別人地裏的南瓜挖個洞,往瓜裏填糞,有次還把教他的老師推倒在土坎下,摔斷了手。

此外,王榮學家有柑子園,由於在那樣的年代,地主的地位十分卑微,被其掐死的劉文學也就被塑造成了「敢於同地主做鬥爭,保衛集體財產的英雄」。只是這樣的「英雄」有甚麼地方值得人讚美的呢?(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