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舉的利弊及改革的可能性
從隋朝大業年間,開設進士科,到清末光緒年間,廢除科舉,一千多年間,科舉選官制歷經數朝。從初設到逐漸完善直至成熟,其間屢經改革,成為了中國古代體系最完整、規制最完備的選官制度,為歷代朝廷提供了無數人材,其中包括眾多名垂青史、對中國歷史起重大影響的精英級人物。
(一)科舉是最公平的選官制
科舉不問家世、職業、身份,亦不須推薦,除了少數「賤民」(商、優、娼、吏)、罪人及他們的子女外,其餘各階層的人均可參加科舉考試。而錄取的標準主要根據應舉人的考試成績。從而體現了科舉制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用的公平性。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範圍內最有創意、最進步,也是最重要的官員選拔制度。
無論中外古今,任何一個國家政府的官員選拔及管理制度,都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興衰存亡。
晚清邵作舟在《邵氏危言》中比較各種選官制度,稱:「有以示天下之公者,科舉之一途而已。」這個說法,道出了科舉開放而公正的特點。
科舉制創建之前,中國在人才選拔制度上經歷過世襲世祿制、軍功封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每一次創新更疊,均是因為之前的選官制度出現很大的弊端,不僅造成人才甄選途徑淤塞,甚至導致朝局不穩。而科舉制的出現,摒除了之前選官制的不公平處,使得致仕之途暢通,士子報國有門、寒士出身有望,對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舉制實行後,在制度上使國家權利向社會各階層開放,革除了「問者登科名級,多為勢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弊病,貫徹「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原則。使得「朝為田舍郎」的士子,有機會憑藉其才能,取勝於科場,從而「暮登天子堂」。
科舉的實行,真正實現了人才在各階層間的流動。即使出身貧寒,或世代務農之人,也可僅藉由科舉而一舉躍登「龍門」,躋身社會中上階層,既光宗耀祖、延蔭後代,又可學以致用、盡忠報國。
有學者論述,在中央集權體制下,科舉的誕生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突破了血緣關係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開啟了相對公平競爭的社會氛圍。統治者以科舉的形式,吸納平民參政、議政,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是科舉制最可稱道之處。
據統計(何炳棣著《明清社會史論》),明、清兩代進士中,42.9%出生於從未有過功名的家庭,而清代約有二分之一的生員出身寒微。
不僅明、清,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名人中不乏貧寒出身之人。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均出身孤寒。
科舉制的公平、開放和競爭性,即使放在當今,在世界範圍,依舊具有其進步性、科學性。它是中華民族最璀璨的文明遺產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它的重要性,甚至遠遠超過中華民族在物質文明上的貢獻。
但是,再完美的設計交給人類來運行,也難免走上歧途。因為人是帶有各種慾望和私心的,在其私利的驅使下,人會利用科舉作為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難免使科舉走上歧途。這不是科舉制度的問題,是人類道德的敗壞使其蒙塵。
科舉就其設計理念來講,是最公平、合理的,但在具體執行中,各朝各代,顯示出各種各樣不同的弊端。而各朝最高統治者們為確保科舉的公平性,也一直不遺餘力地對其進行改革,力求存利避害。
(二)科舉的弊端及改革的可能性
對科舉弊端的批判抨擊主要出現在科舉史後期,集中在以下幾點:
1. 詬病科舉以文取士:「一決於程文」
無論為光宗耀祖,還是為一展宏圖,唯有科舉一途。而朝廷規定的考試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明代後,還規定必須以朱註為準。限制了讀書人的閱讀求知慾。
清末維新派曾批評說,有人甚至中了進士都不知道漢武帝、范仲淹是誰。這種說法,筆者認為很可能是以訛傳訛。因為雖然科舉重經、論,但同時也考策問,不通歷史根本不可能中進士。
2.詬病科舉偏怪的考試手段:
「八股取士,學用脫節」
八股文的特點之一是代聖人立言,不允許文中出現作者自己的觀點。科舉歷經年久,四書、五經詞句有限,考官出題為免重複,只能越來越偏怪。
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俞樾在河南學政任上,被御史曹登庸彈劾「試題割裂經義」。
原來俞樾在做考官時,曾出題目「王知夫苗乎」、「鱉生焉」、「邦君之妻曰寡」等。全部是把經文斷頭斷尾拿出來的詞句。
比如「鱉生焉」,原句為《中庸》中:「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財貨殖焉。」
這樣沒頭沒尾地拿出來,即使對四書、五經再熟的考生也無法下筆,當場造成考生譁然,幾至罷考。俞樾最後被罷官且「永不敘用」。
這種案例畢竟是少數,雖然考題、考試方式確實存在弊端,但並非不能改變。
以下僅以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題目為例,看看「科舉」是否如被貶斥、抨擊的那般,無藥可救。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燒毀的順天貢院還未修復,此科會試在開封舉行。
第一場題目,史論五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於,其說未嘗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一題「藩鎮」。第二題「平戎」。第三題「舉賢」。第四題「變法」。第五題「以夷制夷」。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須之知識,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待續)
——節錄自「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 大紀元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