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財政補貼等政策影響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年來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就在當局「斷補」之後,該行業已經成為多家上市公司的燙手山芋。
《經濟觀察報》8月30日報道,此前國內曾有多家上市公司高調宣佈進軍新能源造車圈,但幾番折騰後紛紛「夢碎」造車之路。
7月底,上市公司ST新海(新海宜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擬出售持有的陝西通家(陝西通家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部份股權,預計將持股比例從目前的35.82%縮減至20%以下。
而ST新海作出這一決定的理由是,「為減少新能源行業政策波動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
無獨有偶,京威股份(北京威卡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7月中旬宣佈,終止所有新能源整車項目的開發,這是其在新能源領域大力佈局四年後宣佈徹底「退圈」。
ST新海與京威股份甩賣旗下新能源資產,成為幾年前轟轟烈烈開展的跨界造車熱潮遇冷的縮影。而後來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投資珠海銀隆、恆大健康造車,亦是這一波造車熱潮中的典型案例。另外,更多的來自家電、地產、互聯網、白酒等行業的企業也加入進來。
但不論是董明珠造車還是恆大造車,截至目前均沒有出現盈利的跡象。新能源造車短期內無法盈利,成為上市公司拋售新能源資產的直接原因。
實際上不只是整車製造領域,從上游的鋰電池材料、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再到充電裝置等新能源車全產業鏈,普遍面臨著盈利不佳的狀況。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底發佈了上半年財報的50家新能源相關上市公司中,有約80%的公司業績出現下滑。
實際上,幾年前開始的新能源造車熱潮中,還有大量的非上市公司加入。據2017年的統計,當時全國約有超過200家新造車企業,而所佈局的產能超過了千萬輛,投入資金則超過了千億元(人民幣,下同)。
就在這些新造車項目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新能源車的投資卻開始收緊,融資環境急劇變冷。
盈利情況不明、投資收縮,多家上市公司將問題指向了新能源政策的波動。而過去幾年中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包括投資管理、資質審批、補貼等等,其中的關鍵政策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中共「斷補」 新能源汽車業現危機
自2009年起,中共中央財政開始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其中,2013~2014年,實際發放購置補助資金101.9億元,2015年,預撥購置補助資金175億元。到了2016年,分為四個批次發放的補貼累計超過380億元。
自2016年12月30日中共財政部下發《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額度不斷下降。
近年來,中國產新能源車問題頻傳,大陸車企造假騙補的醜聞也不斷傳出。2017年,93家主要新能源車企業被做了專項檢查,其中有72家涉騙錢,騙補車輛總計達到76,374輛,涉及金額共92.707億元,平均一輛車騙12萬。
隨著中共補貼的大幅度退坡,當初憑藉高額補貼被推上「新能源汽車之王」寶座的比亞迪,如今也可能因補貼減少面臨危機。
對此,時政評論員李林一認為,中共高層曾提出「彎道超車」的概念,即在一些先進技術領域,要讓中國大陸本土的品牌在短時間內超越歐美。在這個想法的指導下,就出現了對新能源車行業的大量補貼,由此使得車企有意或無意地跟風,在新能源車領域「一哄而上」。
他說,現在補貼退坡,並轉向氫能源,對很多車企來說都是雪上加霜。這歸根到底是中共的體制、思維和政策所致。事實也再次證明,盲目跟著中共走,是沒有前途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