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遠不可能事事如願。人生永遠必須接受現況,不斷重複地放下理想而後重生。就某個角度來看,這就是生命的現實。

造景設計師G先生對他的現狀抱怨連連,經常坐立不安,心神不寧。「我都快四十歲了,卻還在做些小花園裏的花圃設計,幫人照顧路樹。我實在沒辦法接受自己這樣沒有成就。每次看到我剛從園藝專校畢業時的照片,我都非常沮喪,想當年設計大型造景的企圖,如今早已不見了蹤影……」 

很多人都像G先生一樣,被自己擅自決定的理想給束縛,難以接受眼前真正的現況。 

他們把自己的理想視為人生的導師,隨時逼迫著自己非如此不可。 類似G先生這樣的人還有一個特殊的反應──不只對自己,同時也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周遭人的身上。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例如要求孩子運動、學業都要比人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是G先生卻顯然過激,要求孩子「一定非得如此不可」。當孩子未能達到他所訂出的標準時,就會出現語言暴力,「你真是丟人!真懷疑你是我的兒子,一定是護士抱錯了!」 

G先生對妻子也是如此要求。妻子明明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他卻要求妻子扮演一個時髦有品味的貴婦。 

人一旦被自己的理想給衝昏了頭,就會和周遭產生某種程度的差距。G先生其實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過激,但他一直在原地踏步,走不出自己為自己所設下的框框。 

練習放下 

類似G先生這樣滿懷理想的人,表面上看來,像在追求一個完美無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他們卻往往因為不知滿足而經常對自己失望,鮮少能夠靜下心來觀察自己。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逐漸從厭惡自己轉而為憂鬱成疾。 

這樣的人必須先學習接受現實。 

遇到類似G先生這種類型的人,我最常運用的方法是──不斷地讚美。「原來你所從事的是綠化環境的工作啊?這個公園的花圃竟然也是你設計的?多虧這塊花圃,一定有很多人在這裏得到不少心理慰藉……你的工作真有意義!」 

聽我這麼一說,我想G先生多少會修正一點對自己工作的認知,「是喔……聽起來我這設計花圃的工作也還不錯嘛!」 

三島由紀夫在他的作品《夜裏的向日葵》裏寫過一句:「要說人生下來最先學會的是甚麼,我想應該是『放下』。」 

人生永遠不可能事事如願。人生永遠必須接受現況,不斷重複地放下理想而後重生。就某個角度來看,這就是生命的現實。 

俗話說:「放下乃心靈的養生。」乍聽之下,「放下」會讓人以為是一種「屈服」,其實不然。真正的「放下」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選擇快樂而非選擇痛苦。 

當不斷反覆地「放下」之後,你反而會發現更容易找到新的希望,產生出更旺盛的生命活力。 

那麼,如何激發人「放下」的動力呢?必須先藉由讚美來激發出本人對於自己的滿足感。 

藉由理想激勵自己並無不妥,但是,如果真想讓夢想成真,你就必須懂得適時鞭策與善誘的技巧。 

真正的老師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嚴師,他同時也必須懂得以溫和的態度來包容學生脆弱的心靈。 

有趣的是,一旦我們懂得了接受現實,理想非但不會變成一幅畫在沙地上的圖畫,反而會變成一個更清楚、更真實的目標。 

所以,當你依照設計完成了一處公園的花圃,你應該用力讚美自己、獎勵自己。這種鞭策與善誘交互使用的方法,同時也該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 

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十次的善誘配合著一次的鞭策,我想是恰到好處的。要讓孩子不只有留下被父母責罵的記憶,同時也得留下被讚美、鼓勵的記憶。如此一來,父母的教育才會真正為孩子往後的人生產生正面的影響。

喜歡工作 比喜歡的工作重要 

在我年輕時的那個年代,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是不允許沒有一份正式工作的,因為整個社會都處於貧困之中。在尋找自我的存在價值與工作價值以前,非得先工作填飽肚子不可。 

或許有人印象中認為,像我這種大醫院院長的兒子,一定活得輕鬆自在,整日優哉游哉。事實上,在我這將近九十年的人生歲月裏,真正悠閒的日子只有在有奶媽保護的童年時期。在我即將大學畢業前後,就必須肩負起整個家族的生活。而後,我也完全沒有享受過甚麼優哉游哉的日子。 

永平寺的第七十八代住持宮崎奕保禪師,如今已經年過百歲,他照舊每天打坐,對寺院中的修行僧來說,他猶如在世活佛。 

但是,據說當年他之所以走入修行佛道,也並非出自個人意願。宮崎奕保禪師早在擁有個人意志之前,年少時便被送入永平寺。從此以後便打坐、修禪至今。之後在他修禪的過程中,達到了被信眾尊為活佛的境界。 

一個人是否能夠找到自己的天職,往往只能聽天由命,交由命運來決定。 

而我們僅能對自己眼前的工作全力以赴。就在全力以赴的過程中,自然會找到答案,發覺自己害怕哪些事情,對哪些事情毫無畏懼,進而找出一條生路。我們只需依循這條生路前進即可,毋須瞻前顧後。 

我的祖父齋籐紀一,立志成為一位精神科醫生,決定負笈前往德國留學時,年紀已經四十好幾。在平均壽命只有六十左右的當時,這個年紀幾乎已經邁入晚年。 

就這一點來看,對於擁有這樣的祖父,我可是非常引以為傲的,因為,祖父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做到了不瞻前顧後的地步。 

摘自 《快樂上班族逆向思考法則》 春光出版社提供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