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爭議中被強行上馬的三峽工程,竣工多年,迄今無驗收。三峽工程自1994年正式開工以來,其所產生、誘發的(可能)災難或災難性效應、影響,已經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科技界的一個嚴峻課題。本篇關注三峽工程的選址禍患。
中共官媒稱:歷時24年的地質勘探、論證,在1979年的選址會議上,西陵峽中段小島三斗坪最終被選定為三峽工程攔江大壩的壩址。三斗坪河谷開闊,基巖為堅硬完整的花崗岩,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越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被瑞士一位著名水電專家稱為「上帝送給中國人的禮物」。
但是,中共卻向社會隱瞞了若干重大事實。
第一,雖然,在三峽工程論證期間,進行了地面核查,淺層物探,沒有發現斷層;但在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在距三峽大壩壩址下游500米處,有一條呈北北東向斷續展佈的線性影像通過壩區。有專家推測,這可能是大斷層。中共無法排除斷層可能,最後只是給出一種模糊的解釋︰線性影像是地形、地貌、植被和水文地質條件差異等綜合照響表現。這說法,在任何場合下都適用,都不錯。斷層本身就是影響地形、地貌、植被和水文地質條件的要素之一。事實上,許多斷層都是地震後才發現的。
知名水利專家王維洛博士說,根據他掌握的資料,三峽大壩壩基中確實存在斷層。
斷層對大壩的威脅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中共建造的湖北丹江口大壩的壩基與三峽大壩相似(也是火成岩),丹江口大壩壩基中的斷層問題一直困擾工程效益的發揮,也耗費了大量的資金。又如,任引灤入津任務的潘家口大壩,就是正好建造在區域大斷層上,以致潘家口水庫蓄水不足,不能保證天津用水。
而鑒於三峽工程所形成的水庫之巨大,斷層對三峽大壩的危害很可能是致命性的。
第二,成都地質學院鄧明聰教授認為:「三斗坪工程壩基不好,人所熟知,因為從歷史上的災異記載看,三峽谷區為緊密摺皺所造成的背斜地帶,山勢不但高峻,而且峰巒緊接。在瞿塘峽至西陵峽的數十公里內,瞿塘為大背斜,緊臨長江南岸,巍峨重疊,壁立如城,它的巖崩長期來未能停止。在它的出口處建築大壩,如何會是好基地?」
第三,王維洛博士指出:從一個很小範圍來看,三峽工程壩址是由侵入鹽酸巖中的火成岩組成,巖體較完整;但從一個較大範圍來看,三峽工程大壩所在的黃陵背斜,外圍四周為幾條大斷裂所包圍,西側的幾條斷裂經過水庫區,這些斷裂,在歷史上都發生過地震。
在湖北省4個較大的地震斷裂帶中,三峽大壩所處的鄂西就有高橋斷裂帶、仙女山-九畹溪斷裂帶和遠安斷裂帶3個。以全國斷裂帶的標準而言,儘管這些斷裂帶十分短小,一般只有數十公里,最長的仙女山-九畹溪斷裂帶也只在160-180公里,但都位於三峽大壩附近,事關重大。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教授表示,對三峽水庫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構造型地震,在第二庫段仙女山斷裂、九畹溪斷裂、建始斷裂北延和秭歸盆地西緣一些小斷層的交匯部位,有可能誘發水庫地震。事實上已經多次誘發地震了,只是震級還沒到過高烈度。
而從長江成因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更清晰了。長期關注三峽工程問題、被喻為「中國八大風雲記者之一」的趙世龍撰文指出:近年長江科考發現,宜賓以上的向家壩壩址,位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的另一構造與地形捩點,那裏地面以下2500米有斷層存在,地表有水溫達到攝氏七十多度的溫泉。而三峽的長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250米的高度(此段長江河面自然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漢平原,同期沉積則埋藏於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這一區域至今還在強烈下降。強烈上升區與強烈下降區之間的轉折部位恰在三峽出口的南津關附近,那裏有個明顯可見的九蜿溪斷裂,從總體上看對南津關以上40公里的三峽大壩壩基很不利。
趙世龍認為,三峽及大三峽地區,本身是地質板塊活動劇烈的地方,有多條斷裂帶貫穿庫區。最危險的地段莫過於齊岳山東北和建始北延斷裂,若儲水太多引發建始斷裂帶破裂進而促發齊岳山東北斷裂活動,洪水透過清江撲向兩湖,後果跟潰壩一樣。
他說,這一線在成庫蓄水後,古地質劇烈活動恐被啟動,誘發大級別強震。這些認識,恐怕將遠超原來三峽上馬時均往有利處論證的「6級或6.5級地震」的認識。
事實上,2013年12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發生5.1級地震,震央距離三峽大壩僅100多公里。這就是一個警告。
至於三峽工程地質總負責人陳德基所稱:三峽工程的區域地質環境比較穩定,處於長江中部一個比較穩定的大地構造單元——揚子准地台上,是一個典型的弱震環境,不具備發生強震的條件。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陳德基2015年8月3日接受採訪時,一方面承認三峽水庫從開始蓄水到現在,一共發生了大於0.0級的地震7100多次,遠遠高於蓄水之前地震本體值,就是說三峽工程確實是誘發了水庫地震,但三峽工程所誘發了水庫地震絕大多都是外成因型地震,震級很小,以微震及極微震為主;另一方面,又說在仙女山-九灣溪斷層展佈區和高橋斷層帶,可能誘發震級稍大的構造型地震,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5級。
這顯然是沒有依據的。這裏有個可資對比的實例。
世界上公認,印度科依納(KOYNA)水庫大壩的地基是十分理想的,水庫建造在印度—澳洲板塊的印度板塊上,幾百年萬前就已經形成。人們認為這種地質結構是最穩定的。大壩位於前寒武紀地質帶上,壩基的岩石是玄武岩,十分堅硬,但是就在這裏發生了至今為止記錄在案的強度最大的水庫地震。1967年12月11日在大壩附近發生了為震級6.5級的地震,震中烈度為VIII度。順便說一句,在印度科依納水庫誘發地震之前,人們認為水庫誘發地震的強度不會超過6級。但是科依納水庫誘發地震之後,這個指標修正為6.5級。
綜上所述,如趙世龍所說,中共哄哄外人的「三峽壩址是堅固的花崗岩地質」的說法,可以休矣。
趙世龍指出,你不能以局部的壩址地質來偷換概念,誘導成是整個庫區的地質,這是對全國人民的欺騙。
三峽成庫是個整體概念,它是在一個上千公里範圍內發生在一個地球板塊上的大工程,說地質,要全面地論證南北的支流和回水所至的地質情況,也要從東到西論證從壩頭到庫尾的地質情況。你說三峽壩址是堅固的花崗岩地質,那從這往上不過幾十公里的巴東,卻是有名的地質破碎地震帶。三峽工程改變的、成庫後地表要承受的,絕不是只有三峽大壩那點「堅固的花崗岩地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