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華文化千錘百鍊的寶藏,而唐朝是詩歌的時代,無數精美的詩文誕生在唐朝。清代所修纂的《全唐詩》僅收錄四萬多首,而《唐詩三百首》,更是選輯中的選輯。歷代戰亂,更迭所遺失的唐詩更不知道有多少。

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八四六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一生關懷民生,「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傾其一生以詩言志,在詩界有「詩王」的稱號。

白居易的詩既強大又平易近人,有「老嫗能解」的說法。他一生留下近三千篇詩作,是存詩最多的唐代詩人。千古絕唱《長恨歌》和《琵琶行》等是其代表作。

《長恨歌》引傳奇

白居易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秉承「世敦儒業」的家風,他雖青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他刻苦讀書,十幾歲就寫出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唐貞元三年(公元七八七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應考詩的習作,並從江南入京求仕。當他去拜謁京都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中便有這一首。顧況看這士子年輕,便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京城米貴,居也不容易啊(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話中隱含「京城裏不好混飯吃」的意思。但當他讀到本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立即大加讚賞,改口說道:「寫得出這種話,居也就容易了(道得個語,居即易矣)。」 並到處向人推薦白居易的詩。

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八零零年),二十八歲的白居易赴京考取進士,兩年後,又應吏部試,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校書郎,從此步上仕途。憲宗元和元年(八零六年),他辭去校書郎,與摯友元稹同應「制舉」,兩人閉戶讀書,揣摩時事,並雙雙登科及第。

元和元年,三十五歲的白居易和陳鴻等人同遊馬嵬驛仙遊寺,感懷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他振筆賦詩寫下了《長恨歌》,當時引起很大震動。

白居易於《與元九書》中提及,「曾有軍使高霞寓,想聘娶一名歌伎,伎卻誇稱:『我能背誦白學士的《長恨歌》,怎能和別的歌伎一樣?』其身價因此提升。」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時,亦云:「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白居易詩歌流傳之廣,可見一斑。

一個話癆型吃貨

白居易做任何事都可以寫詩,「寫詩就是生活,活着就要寫詩」,在他的口中、筆下都是詩。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劉十九是白居易在江州時的朋友,剛釀好了綠蟻米酒,正暖在紅泥小火爐上。今晚可能會下大雪,你能和我共飲一杯酒嗎?

「綠蟻」,是指新釀的米酒,在未過濾時,酒液面上浮有一層酒渣,色微綠,細如蟻,故稱為「綠蟻」。「醅」,是指沒有濾過的酒。

《即事寄微之 》

畬(音賖)田澀米不耕鋤,旱地荒園少菜蔬。想念土風今若此,料看生計合何如。

衣縫紕纇(音類)黃絲絹,飯下腥咸白小魚。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空虛。

多石少土的山地沒法耕種,旱地荒園不能種蔬菜。你想土地是這樣的貧瘠,人民的生活又能如何? 衣服是次品的黃絲絹,下飯的是腥咸白小魚。

白居易溯長江而上赴忠州就任。雖然他在這裏吃飯只能吃「飯下腥咸白小魚」,但他卻發出「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空虛」的感慨,「讓我哀傷的不是吃不飽穿不暖,是空虛!」

與此形成顯明對比的是,白居易之前曾到江州做官,在那裏安頓下來之後,他吃着鱸魚喝着酒說到:「老家沒這美味,幹嘛一直想回家?(故園無此味,何必苦思歸?)」

旺盛的野草,一歲一枯榮(希望之聲合成 )
旺盛的野草,一歲一枯榮(希望之聲合成 )

《和夢得夏至 憶蘇州呈盧賓客》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中年之後,白居易與柳宗元的好友劉禹錫結為至交。因為兩人都在南方待過,都能理解對南方食物的感情, 在他們年邁時,也曾一起回憶在南方的美好日子。

作為唐朝詩人中著名的吃貨,說自己想當年在蘇州的時候,就非常熟悉夏至當天的盛筵,實在是太謙虛了。在詩中,白居易最懷念蘇州的兩種美食:粽子和烤鵝。嫩竹筒中的粽子香氣誘人,燒烤的仔鵝鮮香可口。在白居易的回憶中,蘇州人吃的粽子可能是竹筒飯,因為如果只是用竹葉,就沒有筒竹嫩不嫩的問題。

二人喝酒 (希望之聲合成 )
二人喝酒 (希望之聲合成 )

贈給妻子的詩《贈內》

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

陶潛不營生,翟氏自爨(音簒)薪。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雖不讀書,此事耳亦聞。至此千載後,傳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間,不能忘其身。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蔬食足充饑,何必膏粱珍?繒(音贈)絮足禦寒,何必錦繡文?

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

三十六歲的白居易與好友楊虞卿的堂妹結婚。婚後,他們夫妻倆的感情一直很好。白居易在新婚不久寫的一首《贈內》,以表達願意與妻子相濡以沫、相守一生的婚戀態度,以及希望和妻子一同甘共苦的願望。

夫妻和睦,其樂融融  (希望之聲合成 )
夫妻和睦,其樂融融  (希望之聲合成 )

《二年三月五日齋畢開素當食偶吟贈妻弘農郡君》 

睡足肢體暢,晨起開中堂。

初旭泛簾幕,微風拂衣裳。

二婢扶盥櫛,雙童舁簟床。

庭東有茂樹,其下多陰涼。

前月事齋戒,昨日散道場。

以我久蔬素,加籩仍異糧。

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薑。

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

佐以脯醢味,間之椒薤芳。

老憐口尚美,病喜鼻聞香。

嬌騃三四孫,索哺繞我傍。

山妻未舉案,饞叟已先嚐。

憶同牢巹初,家貧共糟糠。

今食且如此,何必烹豬羊。

況觀姻族間,夫妻半存亡。

偕老不易得,白頭何足傷。

食罷酒一杯,醉飽吟又狂。

緬想梁高士,樂道喜文章。

徒誇五噫作,不解贈孟光。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晚年的家庭生活,這時白居易已經篤信佛教,他開始多吃蔬菜,不再以牛羊肉為主食。因為白居易剛吃完長齋,在這頓飯中,楊氏替他準備的是新鮮的白肉魚,加了肉桂和薑清蒸,剛煮好的紅米飯淋上奶汁醬,再佐以花椒和薤菜調製的肉食醬。

白居易對他的夫人楊氏說:「黃臉婆你還沒舉起小餐几來, 我這貪吃的糟老頭已經先嚐了菜。哎呀,想起當年結婚的時候,家裏很窮,委屈你和我一起吃苦,現在我們可以吃得上這樣的菜,又何必殺豬吃羊呢?再看看親戚之間,不是丈夫先去世就是妻子先走,能夠一起走到現在不容易了,又何必為了白頭髮傷感呢?」

蹈行正道 修身禮佛

白居易崇敬神佛,尤崇彌勒,也躬身蹈行。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陽香山寺,因此自稱「香山居士」。他協助捐建香山寺院,並把他在洛陽十二年裏寫的八百首詩,收輯為《白氏洛中集》,存放於香山寺的藏經堂中。

對於世間一切,白居易認為必有因果,所以他在遇到人生磨難時,總表現出非同尋常地淡定,不會過度憂愁和哀傷。在《感興二首》詩作中,他告訴世人,人生諸多痛苦都是由自己的言行所招致。

「佛出世時,願我得親;最先勸請,請轉法輪。」這是白居易在晚年佛法修行時所發的來世之願,他要隨佛陀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 全文如下:

唐馮翊縣開國侯、太原白居易,字樂天,有文集七帙,合六十七卷,凡三千四百八十七首。其間根源五常,枝派六義,恢王教而宏佛道者多矣,然寓興放言,緣情綺語者,亦往往有之。樂天佛弟子也,備聞聖教,深信因果,懼結來業,悟知前非,故其集家藏之外,別錄三本,一本置於東都聖善寺缽塔院律庫中,一本置於廬山東林寺經藏中,一本置於蘇州南禪字千佛堂內。夫惟悉索弊文,歸依三藏者,其意云何?且有本願,願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綺語之因,轉為將來世世贊佛乘、轉法輪之緣也。三寶在上,實聞斯言。開成四年二月二日,樂天記。

~轉載自【希望之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