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六(5月25日)起展開對日本為期4天的訪問。昨日(27日),他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雙邊會談,並召開聯合記者會,會談內容包括日本、伊朗、北韓以及美中貿易等議題。周日(5月26日)上午,特朗普與安倍晉三進行高爾夫球外交,特朗普在推特(Twitter)上透露美日貿易談判有所進展。安倍事後也在推特上說,「隨著令和新時代開始,美日聯盟預計將更加不可動搖」。有評論指,「美日聯盟」的不可動搖,在經濟層面,可以進一步遏止中共對中國經濟的壟斷,有利於中國經濟擺脫中共的控制,早日走入世界貿易體系。

這次是特朗普首度以國賓身份訪問日本,同時作為日本進入「令和」年代後接待的第一位國賓。日商在特朗普訪日的前幾天先後密集聲明跟隨美國的行政命令,停止與華為的合作。

5月21日,華為在東京舉行新手機「P30」的發佈會,不過會場氣氛顯得既尷尬又沉悶。因數天前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後,包括谷歌(Google)在內的各國電訊產業相繼表態中止與華為的交易。突來的變故,華為日韓地區總裁吳波在發佈會上面帶苦澀,多番解釋,「銷售中的華為產品享有谷歌安卓系統(Android)的安全更新,售後服務不受影響。」新產品發佈會成了含糊其辭的「問題解釋會」,原定的總裁採訪也臨時取消,發佈會草草收場。

華為在日本遭遇「連夜雨」

「屋漏偏逢連夜雨」,儘管發佈會上華為呼籲「希望大家放心購買」,但於事無補。發佈會翌日(22日)日本三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相繼宣佈延期出售並停止預訂華為最新機型「P30」。

22日下午1時過後,與華為關係密切的日本軟銀(SoftBank)突然宣佈,原定兩日後即將開始華為「P30」系列手機的銷售延期。幾分鐘後,KDDI也跟進公佈「銷售延期」的消息,同時KDDI旗下的數據運營商「UQ移動」也表示跟進。下午5時過後,日本手機運營的龍頭NTT docomo也宣佈停止受理預購。

KDDI運營商在聲明中表示:「綜合判斷後決定延期。」

軟銀在聲明中稱:「正在確認是否能放心銷售予顧客。」

日媒報道,谷歌表明中止與華為的合作,意味著華為手機安卓系統的安全更新,Gmail、YouTube、谷歌瀏覽器、谷歌地圖等應用程式將無法使用,智能手機失去了意義。

緊接著的23日上午,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表示,遵循美國對華為出口管制的要求,已停止向華為提供部份組件。隨後、日本東芝(Toshiba)也向傳媒透露,已全面暫停向華為供貨,以便檢查供應華為的產品中是否包含美國技術。東芝未透露停止供貨的具體產品,公關部門負責人說,因為交易金額少,對東芝業績沒有影響。

《日經亞洲評論》5月24日報道,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的日本子公司,已將所有華為產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下架,在亞馬遜直銷的華為商品頁面上都顯示為缺貨,且沒有安排新的供應品。

亞馬遜表示,華為電子產品的操作系統存在嚴重問題,顯然是指谷歌決定拒絕華為訪問其安卓操作系統更新的決定。

密集聲明 趕在特朗普訪日前

日本東北大學助教授張陽表示,「日本各商家在兩、三天內密集聲明與華為作切割是在趕一個時間點——5月25日特朗普訪日。」張陽解釋說,特朗普發推文說「這次訪日不急於談妥日美貿易」,日美之間比雙邊貿易更重要的只有北韓無核化和中美貿易戰問題。

「北韓無核化問題對日本尤為重要,中美貿易戰對美國很重要,這兩個問題雙方需要彼此合作,這應該是特朗普這次訪日的重點。」張陽表示,「25日特朗普到達的當晚,與包括豐田章男、孫正義在內的30多名日本商界領袖見面,這是個重頭戲。」

「日本產業界在美國圍堵中共的行動上需要做選擇,很顯然配合美國圍堵中共是明智的選擇。」張陽說。

「安保靠美國,賺錢找中國」時代結束

自從去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同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首先發表講話,把「中共」和「中國」區別對待,闡明中共正威脅美國和世界,宣佈美國的對中戰略發生180度轉變,從經濟、意識形態、軍事等多層面與中共展開對抗,今年5月初舉行的「美國未來安全論壇」上,美國國務院表示,貿易戰只是中美對抗的一小部份,美中之間是文明與意識形態、政治體制之爭。同時指出中共的黨文化與意識形態,對美國乃至全世界構成一種全新的衝突,遠超過去的美蘇冷戰。

去年10月,美國國防部智庫、著名戰略專家勒特韋克(Edward Luttwak)訪問日本,在接受《每日新聞》採訪時,道破中美貿易戰結束的標誌,他說:「貿易戰要打到中共政權崩潰為止,否則美國不會罷手。」

勒特韋克(維基百科)
勒特韋克(維基百科)

針對勒特韋克的發言,政治經濟評論家北野幸伯表示:「中美貿易戰還在激戰中,日本絕不可能只是隔岸觀火,日本無法逃避的是需要表明立場。」他認為強化「日美安保」對抗中共是關鍵。

日本的東洋學園大學教授、政治學者櫻田淳表示,美國挑明了中美之間是意識形態、政治體制之爭,是一場「新冷戰」,作為美國同盟國的日本應該意識到,美國釋放一個信號:「安保靠美國,賺錢找中國」的時代將結束,兩者不可兼得。他表示「日本需要割捨與中共之間的經濟利益」。

然而安倍晉三迫於日本產業界試圖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投入的壓力,近期採取了「政經分離」策略,即安全保障方面與美國聯手,抗擊共產中共,經濟上與之合作的策略,與美國的步調不一致。

對此,日本軍事評論家、美國海軍顧問、安全保障戰略顧問北村淳曾表示,「中美新冷戰」開始後,在經濟、軍事安全保障等方面,日本都處於交戰的正面,「對於安倍政權對中的『政經分離』的政策,美國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策略使雙方重新走到一起。」

日企跟隨美國 對中共「封殺令」

北村的預見很快就兌現。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公司使用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電訊設備,保護美國電訊系統免受外國對手威脅。同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將把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出口限制名單,祭出對華為的「封殺令」。

華為是中共向海外實現經濟擴張的科技先鋒。美國商務部發佈「封殺令」的數天,各國電訊廠商很快跟進,紛紛表明中止與華為的合作。

在外資對華投資中,日本的在華企業達到35,000家以上,日本佔海外投資企業總數的60%,幾乎日本所有大企業,在中國都有巨額投資。就華為而言,約有10多家日本企業向華為提供核心部件。

日本《時事通訊》報道,向華為手機和基局設備提供電子產品的日企主要是松下電器、京瓷集團、村田製造所、住友電氣工業等。2018年的供貨金額為7,200億日圓(約合66億美元),2019年預計高達8,700億日圓(約合80億美元)。

松下電器據稱是華為在日本最大電子部品供應商,23日松下電器表示,「本公司遵守美國的出口管理法令,將貫徹美國的輸出限制令,中止與中方的交易。」

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企業正加緊確認供應給華為的電子零部件是否與美國的禁運措施有牴觸,預計美國對華為禁令的影響未來將進一步擴大。

跟進美國推日版 對中共尖端科技禁輸

此外,為響應美國的「封殺令」,日本政府正著手限制對中共輸出下一代的尖端技術。

《日經新聞》5月19日的消息稱,日本有被稱為《外為法》(外匯及外貿法)的輸出限制法規。按照目前的輸出限制規定,只是針對有可能應用到核武、導彈、生化兵器的製品實施輸出限制。日本政府正在參考美國政府列出的14個科技領域,考慮把人工智能的AI技術、3D打技術、機器人、量子計算機以及尖端材料等下一代的尖端科技納入《外為法》的禁止對象,響應美國發佈的對中共「封殺令」。

報道指,日本政府的行動是基於美國動態,防止技術外流以及確保網路安全的對策,為強化安全保障做準備,限制範圍不僅針對企業,還涉及大學、研究機關的技術輸出合作。

此外,為防止日本尖端科技外洩,日本財務省和經濟產業省還計劃把IT電訊產業的尖端技術納入「外為法」的限制對象,限制對象包括手機、電腦、半導體寄存體的製造業和軟件開發等約20個業種。

據《日經新聞》的報道,如果海外資金購買像日立製造所、NEC、松下電器等「敏感企業」的股權達到10%以上時,必須事前向日本通報,接受審查,根據審查結果,日本政府有權要求海外投資者調整或直接中止外資的購買。

日本東北大學助教授張陽表示,「二戰結束後,以蘇聯、中共、北韓為代表的共產極權國家始終對日本和亞太地區構成威脅,現在美國以貿易戰的形式向共產極權的代表中共發起圍堵,期間,中共始終以經濟利益試圖瓦解日美同盟,如果日本從經濟上和美國聯手將對中共造成致命的一擊。」

中國事務評論員晨鐘認為,中共近年靠民族主義來治國,選擇日本來當敵人。隨著美國對中共發起貿易戰,日、韓成了中共拉攏對象。中共對日本和韓國急遽改變態度。然而,日本在華為問題上加入特朗普的行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訊號。

美日合作 助推中國入世貿體系

時事評論家夏小強在其評論文章〈美日聯盟穩固對中共預示著甚麼?〉中提及,二戰後,在美國的軍事保護和經濟援助下,日本開始重建和振興,終於在八十年代位列高科技和經濟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之後蘇聯解體,東歐共產陣營倒塌,但是歷史走到今天,人們驀然發現,原來蘇聯並非歷史安排中的終極邪惡,這一切都是為了中共這個終極邪惡政權登場的鋪墊。

在如今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共政權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美國和日本結成穩固的聯盟關係。在經濟層面,美日合作可以進一步遏止中共對中國經濟的壟斷,有利於中國經濟擺脫中共的控制,早日走入世界貿易體系;在軍事層面,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大的軍事基地,可以強力遏止中共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威脅,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