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也稱鴻雁,在很多詩歌、戲曲中都可以見到牠的身影。為何大雁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其中還有很多趣聞佳話呢!
金、元朝時期,有一句經典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出自於大儒元好問,它的來歷頗為淒美動人。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十六歲的元好問前往并州應試,途中經過汾河,看到一個獵人手中提著兩隻死雁。
獵人說:「今天早上,我用網捕獲了一隻大雁,把牠殺死了。另一隻大雁從網中飛出去,牠見到那隻大雁死了,悲傷地哀鳴,飛旋在空中,久久不肯離去。沒有想到,最後牠竟然從空中疾衝下來,頭觸地而死。」
元好問買下了這兩隻大雁,埋葬在汾水的河邊。四周壘上石塊,作為標記,稱其為「雁丘」。
當時同行的學生,紛紛為大雁賦詩悼念。元好問也寫了一首《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在詞的開篇感嘆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問蒼天,情究竟是甚麼,竟會令大雁以生死相待?那是因為,情真意濃到了極點,賦以生死,也不足惜。
古禮奠雁
古人認為,大雁秉性忠貞,一旦婚配之後,終生形影不離。如果其中一隻不幸早亡,那麼另一隻就會獨自終老一生,不再選擇其牠大雁做為伴侶。大雁是鳥族,對待另一半都如此情真意濃,忠貞不渝,更何況我們人類呢?
在古代男方娶親之前,有一個重要的禮節,稱為「奠雁」。男方到女方家迎親,要先進獻一隻大雁,以示心意忠貞,永遠不離不棄。
古人選擇大雁作為聘娶六禮之一,還有一段說法。
清朝經學家胡培羢在《儀禮正義》中說,大雁隨著季節的不同,來往於南北之間,遵循著陰陽之道,而且來去有時,從不失信失節,故以此象徵男女雙方信守不變。
作為候鳥,大雁隨著季節的變化往來於南(陽)北(陰)之間,順應陰陽變化,南北遷移,從不失信。古人以此比喻夫婦之間陰陽合和,互相遵守信義,相濡以沫一生。
大雁飛行時,長幼列陣有序,在群體中彼此各守其位,不會逾越。古人以此比喻夫婦明曉嫁娶禮節,在家中遵循長幼有序的原則,彼此做好自己的本份。
鴻雁捎書
大雁的美好秉性,也讓牠成為戲曲創作中的一個角色。中國京劇中有一齣戲曲《鴻雁捎書》,故事情節講的是大唐薛平貴遠征他鄉,妻子王寶釧清守寒窯,苦苦守候了十八年。
一天,王寶釧正在擇野菜,忽然聽到天空傳來鴻雁的叫聲。王寶釧思念夫君心切,於是請求鴻雁傳一封家書給夫君。王寶釧急於寫信,可是又沒有筆墨,情急之下她撕下羅裙,咬破手指,鮮血伴著思念的淚水,寫就了一封家書,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祈盼夫君早日還鄉。
鴻雁傳書,寄託著濃濃的思念,也寄託著愛情的美好嚮往——忠貞不二。
大雁受到世人喜愛,也因牠還有另一個很美的德行——熱愛故土,不忘根本。
明朝詩人王恭有一首詩《春雁》: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冬天氣候寒冷,大雁不得已離開家鄉。等春天一到,哪怕路途再遙遠,大雁也要飛過千山萬水,返回自己的故鄉,因江南再好,終究不是自己的故鄉。◇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