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是個混亂的時代,當時距離周公制禮作樂已經五、六百年過去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禮制早已崩壞,周室衰微,各方諸侯群起爭雄,問鼎中原,只講王霸,少言仁義,各國動輒兵戎相見,是為了權位利益可以殺人害命、用錢買命的時代。
鄭欣知道伍子胥初到吳國時並不得重用,是因為他一心一意的鼓吹吳王僚攻打楚國,被公子光識破他的意圖而向王勸阻。另一方面,伍子胥也因此洞悉公子光的野心,便順水推舟的將專諸推薦給公子光,自己則離開朝廷,到鄉下去種田,等待時機。
公子光視專諸為上賓,是想要他為自己賣命,以奪取他認為原本應該是屬於自己的王位。
終於有一天時機成熟了——吳王僚十三年(西元前五一四年),楚平王剛於去年新喪,吳王僚令兩個弟弟趁機攻打楚國,一時臣民盡出,導致吳國內部空虛。
公子光知道吳王僚喜歡吃燒魚,就宴請他到府品嚐魚炙的鮮味。吳王也知道公子光不安好心,就嚴陣以待,從王府到公子邸沿路設置帶刀持矛的兵士,宴客廳內外,更是水洩不通的站滿了武裝衛士,吳王才在眾人的護持下前往赴宴。
宴會舉行一半時,公子光假裝腳痛退下休息。此時專諸捧著剛烤好的鮮魚進獻吳王,一到吳王面前,他迅雷不及掩耳的抽出藏在魚腹裏的利刃刺向吳王。
吳王遇襲當場斃命,專諸也立刻被王的衛士格殺,而公子光則將所有忠於吳王的衛士一網打盡,並隨即自立為王,就是吳王闔閭。
史書中記載吳國建立於商朝末年,其開國的君主與周王室有血緣關係。原來商末時周族的領袖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都很賢良,其中又以最小的兒子季最得父親的肯定,認為可以光大族群。
古公亶父雖然心裏屬意讓小兒子繼承家業,但當時的宗法制度是立長子為嫡,古公亶父不會因為要光大門楣而破壞傳統制度。
他的長子太伯與次子仲雍知道父親的心意,就離開故鄉,來到遙遠的南方荊蠻之地,在大湖之濱定居,並學當地土人剪斷頭髮、在身上刺青,以表示此後永不復返,好讓父親將首領之位傳給弟弟。
季後來繼承父業,他的兒子就是推演八卦的周文王,孫輩中最有名的是武王和周公,前者是華夏史上朝代的國祚最長的開國君主;後者則是奠定周天下數百年基業,並開創儒家二千年道統的聖人。
太伯和仲雍定居的地方被稱為「吳」,他們在那裏建立了「句吳」國,都城也命名為吳。到了春秋時期,吳國在中原其他各國的眼中還是個南蠻窮僻之國。頗有野心的闔閭卻想做個稱霸諸侯的盟主,所以當他即位成為吳王後,馬上召回伍子胥,問他興霸成王的方法。伍子胥告訴他要成就霸業,首先要建立城池,然後建軍、充實國庫與軍備。
在戰亂頻傳的時代,兩軍交戰動輒殃及百姓的身家財產,築有城牆的城池便成為附近百姓躲避戰火的堡壘,各國因此廣建城池以自衛。此外,由於封建制度的失靈、工商逐漸私營化,也促進城市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便成為中國歷史上城鎮快速發展的時代,雖然有些古城因為戰亂而衰敗消失,卻有更多的城池如雨後春筍的在各地出現。
吳王採納了伍子胥的意見,令他負責新都的設計與建造。於是伍子胥「相土嘗水」、「法天象地」,建造內、外二城。
內城為宮殿與官府區,城牆周長十里,只開西北南三門,城牆的東面不開,是為了防止位於東南方的越國的興起。
外城周長四十七里,設有陸門水門各八處,以象徵天的八風與地的八聰。外城是居民區、手工作坊以及市場。
春秋時期的城市已經實行功能分區,官員的住所應該靠近宮府區、平民與農人靠近城門、工商業者則靠近市場,使從事不同職業者分區居住,與其說是階級制度,毋寧說是古人基於工作與生活便利的考量所採取的務實作法。
新都三年而成,命名為「闔閭大城」,就是今日的「蘇州」前身。
現在蘇州城裏還有許多地名,如「胥門」、「闔閭門」、「齊門」等,都是二千五百年以前延傳下來的叫法。蘇州在建城初始,就成為歷史大戲的舞臺。◇(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