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在北京舉行的兩天貿易談判結束了,3月29日雙方都發了聲明,表示取得了進展。劉鶴將在下周訪問華盛頓繼續談判。不過仔細對比,雙方簡短的聲明還是有一些細微差別。中方稱「討論協議有關文本」,美方強調的是「下一步重要舉措」;中方突出的是「新的進展」,而美方只是說「繼續取得進展」。
有知情人告訴彭博社,這一輪的磋商重點,主要是確保達成的協議中英文譯本沒有差異。財政部長姆欽(Steven Mnuchin)談判後發推文表示,他與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一起,與中共副總理劉鶴共同完成了「有建設性的」貿易談判。
最後談判「越來越難」 習特會再生變?
不過從雙方聲明來看,外界看不出有多大進展。所以有分析認為,雙方的談判節奏可能在放緩,中共很可能在打「談判戰」,「習特會」也很可能再度生變。
知情人介紹,因為雙方在某些特定詞彙的理解方面存在不同,所以需要逐行對協議文本進行確認。彭博消息稱,有關知識產權部份的文本,萊特希澤和劉鶴都同意「整個刪除」。
稍早前,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在微信公號「陶然筆記」發文表示,接下來的談判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費勁」。文中表示,雙方在前段時間的影片聯繫中,有一次談到農業問題,「卡在一個單詞上爭辯了兩個多小時」。胡錫進沒有指出是哪個詞,只是強調一邊說應該用,另一邊說不能用,但最終還沒談攏。
我們知道胡錫進經常「滿嘴跑火車」,環球時報被紐約時報稱為「民族主義小報」。但它說「談判越來越費勁」,這個倒有可能的。
談判肯定有難度,庫德洛也說「這不由時間決定,這由政策和執行決定」。哪怕「還需要幾周時間,或者需要幾個月,那也沒關係。我們必須達成一份好的協議。」
也就是說,談判雖然有進展,但很可能還需要「幾個月」。可想而知,「一個單詞」中共都能夠糾纏兩個小時,而且還沒談攏。那整個協議草案有120頁,得有多少理解分歧的地方呢?
中國人說,好飯不怕晚。只要能達成好的協議,時間長點也沒關係。不過胡錫進的文章最後說,現在是「比拚意志力和定力」的時候,要有「底線思維」,做好談不成的準備。這個就值得懷疑了。
有這麼個事,本月早些時候,「在協議草案上,中方談判代表劃掉了一些美方以為在1月已經談妥的內容」。金融時報今天報道,中方發回的草案上,「用紅筆作刪除標記,並寫下了替代條款」。
沒有中文版本 北京仍抵制美國要求?
馬雲旗下的南華早報說,「口頭誤會和缺少中文版文件」,在障礙著談判進展。文章表示,協議草案文本沒有中文版本,這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但是沒有中文版本,也不是現在才開始。去年12月1日「90天休戰談判」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沒有中文版本。為甚麼到現在才提出這個問題?
金融時報認為,中方談判小組發揮的「紅線」文件,凸顯出他們到目前為止,仍在抵制美國的要求。即使是不那麼有爭議的領域(例如增加購買美國出口產品和改善外國投資者的市場准入),也被證明「難以達成一致」。
沒有中文版本,可能是一個障礙,但障礙更大的,可能是另一個心理上的原因。
哈德遜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美國談判小組外部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表示,「他們(中方)最擔心的可能是,中國受到了欺負,作出了不恰當的讓步。」他提到了萊特希澤「嚴厲警告」劉鶴的那件事。
據庫德洛之前爆料,在華盛頓的一次談判,雙方副部級官員先進行了「殿場」談判。但第一天進展很艱難,隨後第二天中斷了談判。後來萊特希澤斥責了中方官員,要求他們回到談判桌,才使談判繼續進行。
庫德洛爆料的這個插曲,似乎是中方官員的心理陰影。據稱1月份北京有一場閉門會議,談判小組的成員就警告,如果向美國做過多讓步,可能被貼上「叛徒」的標籤。
不過了解中美貿易戰始末的朋友都知道,是因為中共的「結構性問題」,造成了美國出現鉅額的貿易逆差,造成了美國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美方屢次要求中共改變而沒有結果,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政府才發起對中共的關稅制裁,也僅僅是為了找回公平自由貿易。
分析:近期不太可能達成協議
這些問題放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認為,中共並不是真的改變它的貿易政策。目前所做的一切,很可能是拖延時間。
普渡大學政治學教授王維正認為,中美雙方近期不太可能達成協議,「最後一里路走起來並不容易」。
他對自由亞洲表示,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實際上是政治意志的較量。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談判,促使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向市場機制邁進。但是這與中共的根本利益相衝突,牽扯到中國經濟的穩固性,威脅到了中共的執政地位。
好的,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