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姓名,一個人就很難介紹「我是誰」,在與社會的互動交往中,也會比較麻煩。睿智的先賢以姓、名、字解決這一難題。您知道,姓、名、字各有哪些含義嗎?
何為「姓」
「姓」的本義是「生」,指人稟承上天之氣,降生於世,最初表示有共同的血緣關係。中國古代,最初使用姓的目的,在於「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
由此引伸出「百姓」一詞。《白虎通義•論姓》云:上古時期黃帝吹律定姓,用來記載族稱。「律」是律管,一種定音的樂器。人有五常「仁、義、禮、智、信」,聲有五正音「宮、商、角、徵、羽」,五五相乘二十五,加上春、夏、秋、冬四時氣息不同,所以通過吹律得到百個姓。後來以「百姓」泛指一國之民。
何為「名」
《說文解字》釋義:名的產生,是因在夜晚人們相遇時,由於夜色漆黑看不清楚對方,需要報稱自己的名,好讓對方知道「我是誰」。
在古時,通常小孩出生三個月,他的父親就為他(她)起名。據《白虎通德論》所說,之所以要在三個月時命名,是因在天道運作下,萬事、萬物都在發生著變化。三個月大的孩子,眼神溫暖猶如朝陽,眼睛能左右顧盼,會以笑應答與人溝通,所以這時就給他取名。
為王子取名是在祖廟,或在天子寢宮。起名有一系列的儀禮。古人認為:「子不教,父之過。」取名是父親給孩子上的第一課,意在「謹其始而教其終身」。
命名那天,天子要沐浴更衣,穿上朝服,夫人也是如此,一起站在寢宮台階的西南下。由世婦抱著嬰兒,從西邊的台階走上來。如果是嫡長子,天子就握著他的右手;如果是庶子,就撫摸他的頭,然後給孩子起名。
天子會說「欽有帥」(你要教導小兒恭敬地遵循正道),夫人則回答「記有成」(我謹記此名的含義,使小兒將來有所成就)。命名之後,天子、太子派士抱著孩子到南郊,將孩子的名告於山川、社稷、四境(引申為全國)。這是王子的命名禮。
古代取名,不能用日月、國名、疾病之名,也不能和太子取一樣的名字。
諸侯之間相見,只可稱呼爵,不能稱呼名。諸侯失去自己的封地,或滅了同姓的諸侯國,諸侯名譽掃地,史官就要記下他的名字。古代史家記史常用的手法,以稱名或不稱名,表達褒貶,比如 《公羊傳》、《穀梁傳》中常用這一手法。
何為「字」
當小孩長大成年,至二十歲時為其舉行冠禮,再為他取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幼小時稱呼其名,二十歲行過冠禮後,稱呼其字,這是周朝的禮制。《禮記•冠義》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禮時取字,表示成人之道。所以在古時,人的名和字是分開的。一般平輩也稱呼對方的字。
向人介紹「我是誰」,以姓、名、字加以區分。隨著文化的演變,在現代已省略了「字」,只稱呼姓名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